当阳市河溶镇民新村,无人机在蔬菜地里进行防虫害喷洒作业。 记者郭启超 摄
记者邓云
编者按
握住粮袋子,过上好日子。抓好春耕备耕,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宜昌春耕一线。
油菜金黄,小麦返青。无人机施肥,机械化插秧。育苗中心内,标准化秧苗两周即可出苗;化肥生产线上,日产6000吨复合肥保障地肥苗壮。
新技术带来新农业,新耕耘孕育新收获。放眼广袤田野,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
无人机施肥千亩地
仅用十多分钟
当阳市河溶镇,5架无人机螺旋翻转,在千亩良田上空施肥打药,3月1日,记者亲身感受了新农人的“黑科技”。
“无人机打药施肥,十几分钟就干完了,省工、节本、效率高,现在从插秧到收割,基本都是机械化操作,老一辈种田方式完全不同了。”当阳市河溶镇观基寺村种粮大户田敏敏说。
田敏敏是种植大户,流转经营200多亩地,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等农作物。在她的大院里,最抢眼的就是各式机器,微耕机、插秧机、拖拉机等十几台农机整齐摆放。说起这些农机,田敏敏如数家珍。
近年来,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购买农机具的数量、种类越来越多,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依靠机械化提质增效成了种植户的广泛共识,农机市场迎来购销热。
“今年1、2月份,店里卖出了十几台插秧机、6台无人机。”盛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介绍,当前,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天上飞、地上跑,越来越多高科技农机装备驻扎田间,“会种地”变身“慧种地”,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升。
育秧工厂覆盖
15万亩稻田
当阳是产粮大区,有耕地面积121.71万亩,平均年产粮食47万吨,粮油6.1万吨,抓好春耕备耕,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育秧是春耕的关键环节。在当阳盛兴智能育秧中心,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映入记者眼帘,一边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放秧盘、接床土、机械灌溉,另一边温室内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长势正旺。
“今年我们合作社提前谋划,现在每天育秧300-400亩,预计育秧2.5万亩,炼秧20天后便可下田插秧了。”盛兴智能育秧中心理事长张汝松介绍,大棚育种正常出苗要25天,他们大概14天就能出苗,并且一盘秧盘使用4两种子,一亩地大概需要18-20盘,能减少15%用种量。
近年来,当阳市大力推广智能化集中育秧中心育秧,当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文介绍,目前已当阳已投入5个育秧工厂,可覆盖15万亩稻田。“智能化集中育秧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人工投入,更可以恒温、恒湿、保肥,培育出来的秧苗均匀、健壮、整齐,为水稻机械化栽插提供高质量规格化、标准化秧苗,有效减轻“倒春寒”影响,赢得栽插时间,让农民种田更简单高效,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日产6000吨化肥
保障春耕
走进当阳市华强化工仓库,里面整齐地码放着肥料,两辆河南牌照的大货车正在排队等待,七八辆叉车来回穿梭。“季节不等肥,现在两广的水稻,河南的玉米都到了追春肥的时候,农作物追肥比较集中,一定要把货备充足。我们厂里有6个仓库,一共储备了15万吨产品,11条生产线加足马力生产,日产6000吨。”
化肥价格也是农户关注的重点,“今年物流通畅了,原材料采购成本下降,化肥出厂价平均3000元一吨,每吨比去年低了150元左右。”除了这些,华强化工还开起了线上商城,利用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直接面向终端用户销售化肥,减少化肥流通环节、降低化肥流通成本。
“以前大肥大药,现在土壤养分测量、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这种复合肥就专供玉米田。”华强化工集团副总经理赵迎春指着一垛堆成小山的化肥说,“玉米要长势好,得讲究氮磷钾的比例,水果要甜,钾含量要高。农作物爱吃啥就给啥,不乱给,不多给。”华强化工年生产150万吨复合肥,针对不同土质和农作物,开发了70多种配方,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落地见效,给农民提供科学用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