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产业振兴> 正文

农机装“北斗” 耕出“智慧田”

发布时间:2023-04-06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当前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时节,一批安装“北斗”智能终端的旋耕机活跃在田间地头,跑出了和往年不一样的“春耕速度”。
  黄陂
  走进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畅享荣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田野上、阡陌间,呈现出一幅智慧农机备耕的新图景。无人机正伴随着旋翼的嗡鸣声,缓缓上升,随即轻快地掠向农田上空,白色雾状水汽均匀地喷洒下来。在田间的另一端,两台安装了“北斗”智能终端的旋耕机正在来回穿梭,不到30分钟就旋耕完毕。
  兰燕红是这家农机合作社的经理,从去年开始,她的拖拉机、插秧机陆续安装上“北斗”,她的工作轻松了很多。以前耕种完,还要花费不少的时间亲自丈量田块面积,现在无需下地,用手机就能远程掌握耕作情况,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兰燕红说:“装了北斗,拿着手机就能看到每天的耕种面积,师傅每天做多少事也一目了然。”
  据了解,给农业机械装上北斗智能监测终端设备,农民在农业生产时可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实时显示翻耕深度、车辆时速、开沟长度等信息,实现智能化操作,极大提高作业精度、质量和收益。同时,农机具安装智能监测设备还可享受国家补贴。
  兰燕红说:“以前装了4台北斗,现在今年计划增加9台,包括我的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全部装上,全面实现智慧化耕种。”
  目前,黄陂区安装北斗农用智能监测终端超过594台,农机数字化作业面积累计突破200万亩。今年,为更好服务粮油生产,计划再支持安装250台以上的北斗农用智能监测终端,同时,着力用好北斗终端数据,对水稻机插、小麦机播、油菜机械播栽开展作业补贴,给种植大户稳粮扩粮吃上“定心丸”。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黄陂频道 作者 曾智 刘瑞宁 李铖 陈雷)
  阳新
  返乡苦学新技术 村里有了新农人

  在阳新县军垦农场,卓沃飞防家庭农场负责人朱晓毛已记不清他收了多少徒弟。
  “现代农民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是两个概念了,农民不再只靠人力,而是借助科技的力量,把‘会种地’变成‘慧种地’。”朱晓毛说,旋耕机、起垄机等现代农业设备将人工的工作量缩减到了极致,灌溉、施肥等智能设备则更像是给农作物请了“专业保姆”,科学细心地照顾它们生长,人工只需要负责更精细化的劳动。
  1971年出生的朱晓毛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辗转河北、广东等地后又回到家乡务农。凭借着过人的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他学会了多种现代化农业设备的操作和应用。
  从初期承包流转的30亩土地到如今的500亩,从购置二手农机到无人机、收割机、拖拉机,朱晓毛已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要想当好现代农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勤劳,更要与时俱进。”在田间,朱晓毛扯起一根小麦苗,麦苗的根系里包裹着一件红色“外衣”,他介绍,这是为了防治麦苗病虫害,调节生长发育的一种科学手段,实际上,还有很多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种植当中。
  今年春耕,朱晓毛的500亩地将全部采取“稻油轮作”模式,先种水稻再种油菜,依靠技术和转换种植模式实现“不误农时不误耕”。
  一年的劳作下来,朱晓毛的500亩土地每亩平均可产水稻1300斤左右,油菜270斤左右。除去流转土地租金、种子化肥采购、人工劳务等成本支出外,朱晓毛一年能有30多万元的收入。
  在朱晓毛看来,粮食生产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农民们要从清晨一直忙碌到深夜,只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才能够有一份丰收。农民们在劳动中,会体验到自然的力量和自己的劳动价值,这种感受是其他工作无法比拟的。
  “农村里需要‘新农人’,这里有广阔的天地,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种粮才更有劲头。”朱晓毛说,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未来当农民一定大有奔头,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退伍转业后能回到农村,跟着自己一起当好新时代的新农民。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阳新频道 作者 黄醒尘)
  京山
  无人机精准施药 3分钟喷洒1亩麦田

  “无人机要起飞了,请大家注意安全离远一点!”3月30日下午,在位于京山市宋河镇芭蕉寺村的小麦“一喷三防”绿色防控示范片现场,无人机操作员正在遥控指挥飞机喷施农药,帮助村民防治小麦病虫害。
  伴随着阵阵嗡鸣声,一架装满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试剂等混合药液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匀速飞向眼前的麦田。在操作员的指令下,无人机开始按照设定航线有序作业,在麦田上空来回穿梭,雾状的药液精准均匀地喷洒下来,整个过程快捷而高效。
  目前小麦陆续开始抽穗扬花,既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病虫害防治尤其是赤霉病防控的关键时期。
  “传统的农田植保工作依赖人工进行,作业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喷洒危险性高。一台植保无人机2—3分钟就可以完成1亩小麦田的施药任务,在设定好航线后便能自动巡航,农药喷洒完以后会自动返回,只需要再加药就能返航继续作业,效率是人工喷洒的二三十倍。”宋河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陈天春介绍说。
  截至目前,宋河镇使用植保无人机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暨赤霉病防治面积已达2000余亩次。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京山频道 作者 帅千千)
  竹山
  连日来,在竹山县各地春耕现场,无土蔬菜种植大棚、机械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无人机病虫防治等“科技利器”齐上阵。图为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机正在耕作中。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竹山频道 作者 党时轩)
  松滋 农事托管
  种田越来越轻松

  春耕时节,专业技术人员正操纵着无人机在松滋市八宝镇大路口社区的麦田上喷洒农药。随着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汗水农业”正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换,农事正变得越来越轻松。
  在大路口社区近期召开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培训会上,技术人员向广大农户们详细讲解了服务内容和范围。目前,社区主要围绕小麦、油菜、水稻、玉米的生产环节,结合农业耕、种、防、收全过程,为农户提供机耕机种、病虫害统防统治、无人机植保施药、农作物营养方案、种植管理技术咨询等“菜单式”托管服务。农户既可以选择任意环节进行“单项托管”,也可以选择多个环节进行“半托管”,推进农户与农业现代化有效衔接。
  大路口社区四组居民郑平是最老练的农机手之一,在参加社区组织的培训会后,立即与松滋市祖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作业合同,为家中的农机安装了北斗系统。“与传统的农耕方式相比,北斗系统终端能够精准高效开展耕种作业,实现合理密植,不仅省时、省力,每亩还能降低不少人工成本。”郑平高兴地说。
  大路口社区共有18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10217.8亩,通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耕”“种”“防”“收”各生产环节和服务环节,北斗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监控作业面积。按照社会化服务财政补贴“四三三”模式,农户最高可享受单季作物社会化服务财政补贴资金每亩30元,每户农户平均最高可增加年收入300元;农机手最高可享受社会化服务财政补贴资金每亩约20元;大路口社区年集体经济收入预计最高可增加16万余元。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松滋频道 作者 王可 周银莹)

上一篇:“秸”尽所能 “秆”上淘金 湖北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3.9%
下一篇:《人民日报》关注湖北稻渔综合种养:一田多用增产增收,年产值达1000多亿元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