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产业振兴> 正文

合作社“链”农户 协会“链”企业 公司“链”产业 小小红安苕,“链”上大市场

发布时间:2023-09-22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红安县杏花乡龙潭寺村,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挖红苕。(通讯员 张发喜 摄)

红安县二程镇西林村红苕丰收。(通讯员 汪冠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刘子靓 徐军乐
  这是一份红安苕产业发展成绩单:
  种植面积24.2万亩、产量59万吨,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16位;
  加工销售企业45家,开发系列产品100多种,加工总产值24亿元;
  全国首个甘薯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湖北十大乡村产业。
  成绩可圈可点,问题也不容忽视。种植水平参差不齐,企业之间各自为战,品牌效应不强,制约着红安苕产业发展。
  补农业产业短板,黄冈提出,以供应链思维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突破性发展强县富民产业,专业化方式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纵向一体化组建乡村振兴投资发展平台,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
  “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把企业整合起来,把体系建立起来,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红安把红安苕作为“1+5”特色农业龙头产业,通过建立农业投资平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分散种植到统一生产 619家合作社联结12万余农户
  秋分至,红薯甜。
  “种地有人帮,节本又增产,‘土坨坨’还真变成了‘金疙瘩’。”在红安县城关镇铁山村博岸情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红薯种植基地,脱贫户宋凤英高兴地说。
  加入合作社后,宋凤英仅分红就有8万元,加上务工收入,年收入近10万元。
  而在2018年前,宋凤英家种了200亩红薯,不偷懒,不惜力,却过着穷日子。为何?
  投入不科学。用的是多年前的老种苗,管理也粗放,产量一年不如一年,“红苕没‘卖相’,贩子不愿收。”
  产品难销售。曾经,宋凤英卖红苕唯一的方式就是用麻袋装起来,拉到镇里的集市上,一斤也就七八角钱,连成本都保不住。
  供需难对接。有什么品种就种什么品种,有时送上门的市场机遇也抓不住。
  和宋凤英一样,铁山村家家户户种红薯,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种植方式,种出了红苕却换不来钱。
  “一家一户规模小,就组织起来闯市场。”2017年,当时23岁的陈洋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铁山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多方调研后,他成立博岸情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年,宋凤英等38户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
  “他们只管一心一意种,品种我来选,市场我来找。”陈洋介绍,合作社采用“统一种苗培育、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回收销售、农户分散种植”的模式,指导农户标准化种植。
  在红安县政府帮助下,陈洋与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第一年就繁殖出100万余棵脱毒苕苗,亩产量从1000余斤增至4000余斤。
  引入加工型济薯26、鲜食型紫檀红、淀粉型济薯25等新品种,实行分级分类错峰销售,大果进商超,优果走电商,小果进餐饮。
  2018年,3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还是抱团力量大!”跟着陈洋干的脱贫户感叹说。
  6年间,陈洋的合作社从最初的38户,发展到如今107户社员,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辐射带动红安县40多个村、37个农业基地,形成一条“公司+互联网+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特色发展模式。
  一花引来百花开。红安不断探索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集体牵头组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全县619家合作社,带动12万余农户发展红苕产业。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闯市场 产业协会聚拢120家企业
  企业强,产业才能强。
  经过多年发展,红安从事红安苕产业的市场主体有336家,涉及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方面。但大部分企业都停留在初级阶段,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自为战,竞争大于合作,难以形成分工细化的产业群。
  去年5月,由政府主导、红薯产业协会牵头,将120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红苕产业市场主体纳入协会,抱团联手,资源共享,一体化发展,擦亮区域公共品牌。
  协会会长王基容坦言,过去,红苕市场价格混乱,低的卖8角一斤,高的卖2元一斤,价格差距大,市场混乱。
  将企业组织起来后,协会密切关注全国各地红薯销售市场价格,给企业提出合理的销售建议。同时约束企业根据协会的建议指导价进行售卖,不能随意压低价格,恶性竞争。
  去年7月,协会牵线搭桥,红安县家缘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252吨红薯,以每吨2100元的价格,卖给福建连城红薯加工企业,比以往自己销售每吨高出500元,多赚了12.6万元。
  去年9月,网络大V谷哥徐志新带货红安苕,2个月销售400万斤。协会联系4家种植大户,实现如期供货。
  “过去,如果电商企业一家家跟种植户谈,大概率谈不拢。”协会秘书长李意直言不讳地说,电商要品相好,红薯单个重量在0.3斤至0.8斤。种植户挖出来的红薯,一般只有30%能供应给电商,剩下的70%,电商不愿要,种植户不愿丢。
  如今,通过协会对接生产加工企业,以保底价收购剩下70%的红薯,种植户不亏本,电商也可以买到满意的红薯。
  抱团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王基容表示,协会将以共建共享的模式,打造能“产”会“卖”的红苕产业集群。
  以供应链思维重构产业链 农投公司“缺什么补什么”
  8月31日,红安国有农业投资平台——湖北省红农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农业产业发展缺什么,国资平台就补什么。”红农投资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农业发展需要,集团出资设立湖北省红农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红安县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红安县城乡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
  副县长陈怡介绍,以供应链思维改造农业重点产业链,红安以农业投资平台为支撑,对内整合、对外合作,打通资源、资产、资金转化通道,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合供应链。
  做强供应链——
  城乡供应链公司以县级公配中心为依托,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联通。正在建设的红安县物流配送中心,涵盖自动分拣、物流配送、冷链仓储、电商综合服务等功能,打造华中地区甘薯交易中心;建成11个乡镇综合服务站,379个村级网点,有效促进红苕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
  延伸产业链——
  加强对将乡红、根聚地等本地龙头企业的扶持。同时,引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不断提升精深加工产能。
  特色农产品公司加快推进“湖北省薯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红安苕产业链产值年增长10%以上。
  提升价值链——
  打造独具特色的红安苕文化IP,创作红安苕艺术形象LOGO、宣传口号、文创产品、歌谣歌曲等,通过“IP”强大的号召力,促进红安苕产业链延伸。
  积极探索“红安苕+旅游”“红安苕+康养”“红安苕+工业”“红安苕+研学”等产业发展新模式。规划建设红安苕主题公园,实现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行融合发展。
  相关报道>>>
  红安苕品牌价值达40亿元 

红安县本土网红“苕大哥”在直播间叫卖红安苕系列产品。(通讯员 汪冠 摄)

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红薯种植基地实验室,专家在观测脱毒组培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晧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刘子靓 徐军乐
  9月18日,在中经优选抖音直播间,主播“王七亿”正在叫卖红安苕系列产品。她说,很多粉丝是冲着“红安苕”这个品牌来的,每天直播两小时,日均销售300单。
  能够成为网红产品,得益于“红安苕”品牌价值的提升。目前,红安共有60多件红安苕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母子品牌”、56个红安苕产品商标、3个绿色食品标志,“红安苕”品牌价值高达40亿元。
  红安县政协主席、推进品牌建设工作专班组长张凤珍说,2021年,红安苕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尽管当地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依然存在品牌不响等问题。
  品牌的生命在于品质。红安县整合3000万元红安苕产业发展基金,与科研院所合作,从数千个甘薯品种中,培育出适合红安气候与环境的甘薯品种:“紫檀红”“骑龙红”“姜牌红”。在薯形、薯皮色、熟食品质等方面制定一套系统的质量级别标准,只有满足标准的红薯,才能被称为“红安苕”。
  同时,建成年产2亿株的红安苕组培脱毒繁育中心,通过标准可查询、生产可监控、销售可追踪、产品可追溯,使红安苕的品质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人人都说红安苕好、营养价值高,到底好在哪里?今年,红安选定四家拥有国家和省级资质的检测机构,分别对红安苕的特殊指标、风味成分等数值进行检测。
  9月19日,检测机构得出1.5万多个数据。初步分析,红安苕含有糖、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种维生素营养,这说明红安苕不仅在口感和色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且符合现代人健康饮食需求。
  力争“十四五”末综合产值逾60亿元——红安县县长胡广展望红安苕产业
  记者:红安苕产业未来发展目标是什么?
  胡广:到“十四五”末,红安苕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其中加工产值40亿元以上,产业链联农带农10万户以上。建设一批红安苕“一村一品”专业村,培育一批产值过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规划一批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争创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记者:目前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胡广: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加工和销售是最大短板,年可转化红苕量和销售量远低于年产量,有相当比重以原料形式流向外地市场;
  科技赋能不足,新产品创新不够,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龙头企业带动不足,没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行业冠军企业,缺乏行业领头羊;
  产业链质量不高,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产业结构趋同;
  品牌效应不强,红苕系列产品近年来开发不少,但在全国全省没有叫得响的品牌。
  记者:下一步,如何发展红苕产业?
  胡广: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
  提高种植效率。进一步提高优质品种种植比例,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引导推广订单生产模式,着重解决种苗脱毒繁育和应用问题,实现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做优加工产品。整合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争取省农发集团与红安县乡村振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10平方公里的城西食品工业园。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56家,其中红苕加工企业42家,今年底预计招引红苕加工企业不少于4家,开发红苕系列产品100个以上,加工总产值达到20亿元。到2025年,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
  强化科技支撑。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湖北薯芋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人才培育、科技投融资于一体的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
  成立供应链公司。通过整合资源、培育市场、完善体系功能,全力打造国有农产品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公司业务领域为线下物流、电商、冷链物流、县级综合物流园的整体运营管理服务,促进红苕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
  擦亮红安苕品牌。2023年计划打造红安苕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50个以上。依托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推出“苕”品牌系列产品,擦亮红安苕这块金字招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刘子靓 徐军乐)

上一篇:湖北大闸蟹从花湖机场“飞”往全国餐桌
下一篇:保康“稻蛙共作”实现亩产1.5万元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