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产业振兴> 正文

鱼儿“上岸”海鲜陆养 设施养殖推动湖北渔业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24-02-2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老河口渔民捕鱼忙。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周莹 通讯员 谢毅 瞿飞
  
  湖北,全国淡水渔业第一大省、全国最重要的淡水鱼主产区。
  
  近年来,随着“湖库拆围”“长江十年禁渔”等重大工程相继实施,我省水产养殖面积由2016年1279万亩减少至2022年789万亩,缩减38.31%。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背景下,如何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是湖北渔业转型发展的必解之题。
  
  以设施渔业建设为突破口,湖北加快转变渔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2023年,全省设施渔业规模686万立方米,位居中部省份第一。
  
  一桶赛过五亩塘
  
  丹江口市蒿坪镇卢嘴村辰达渔业公司大棚里,数十个大桶依次排列,里面鱼儿欢快游动。撒一瓢饲料,水面瞬间开了花,一大群鲈鱼纷纷跃出水面,争相抢食。
  
  “1个桶能盛水100立方米,桶里的鱼有1万多尾,抵得上传统养殖5亩水塘的产量。”辰达渔业负责人何文刚介绍,采用陆基鱼桶后,一年可出两到三批鱼。
  
  “与传统养鱼方式不同,设施渔业将养殖场搬上陆地,用地更省、用水量更少,经济效益更高。”公司养殖技术负责人张军锋,曾是丹江口库区网箱养殖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上岸养鱼,对陆基鱼桶的好处,他如数家珍。
  
  从“靠水吃水”到“陆地养鱼”,丹江口渔民建成陆基循环鱼桶1000余个,养殖翘嘴鲌、鳜鱼、鲈鱼等名优特产鱼,年产鱼1000万斤,相当于过去5000亩水塘的养鱼产量。
  
  深挖渔业生产潜力,省农业发展中心以丘岗山区为重点,大力支持宜昌市、十堰市、襄阳市等地扩规提产,建设一批设施渔业示范园区,缓解群众“吃鱼贵、吃鱼少、养殖弱”问题。
  
  老河口市仙人渡镇马岗村现代渔业产业园,阳光下,一排排陆上养殖池波光粼粼。“别看面积不大,里面有3万多条鲈鱼。”现场养殖工人介绍。
  
  近年来,老河口大力推广现代设施循环水养殖技术,建成4个循环渔业产业园,建设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跑道鱼)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一批现代工业化养殖基地14个。2022年老河口水产品产量达3.9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3.2亿元。
  
  “设施渔业以更节约的养殖面积、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水产品来源。”省农业发展中心渔业发展处处长吕金龙介绍,2022年,设施渔业为我省新增水产品产量超过6万吨。
  
  好水养出好鱼虾
  
  武汉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基地,硕大的工厂化车间内,喷水式增氧机、循环水沉淀池、尾水处理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大大小小的水池密布其中,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鱼在水里畅快地游弋。
  
  “好水才能养好鱼。”合作社负责人陈国荣介绍,为了解决养殖环境污染大、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合作社不断升级鱼塘设施,大力推行循环水生态绿色养殖技术。
  
  “哗哗哗……”走进河豚养殖车间,只见进水口水流不间断,鱼池却不满不溢。“答案在鱼桶底部。”陈国荣介绍,圆桶里面铺设蓝色防渗帆布,自动收集鱼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随水不间断通过排污管道排出。他说,水温稳定,干净还富氧,鱼儿生活得舒适,长出的鱼品质好价更高。
  
  春节前后,正是设施渔业丰收季,丹江口市均县镇寨河村奔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设施渔业养殖基地里,工人们忙着拉网起鱼。依靠丹江口库区里的优质水源,产出的翘嘴鲌、鲈鱼、太阳鱼等,个大肥美,色泽鲜亮,深受京津冀、浙沪广深等地的消费者青睐。
  
  经过两年的发展,奔富生态农业合作社已发展工厂化养殖车间近万个平方,秋冬捕鱼季,这里陆续收获30多万斤鱼。
  
  作为水产养殖大省,2022年以来,我省安排渔业发展补助资金超过5000万元,设施渔业在十堰、襄阳、宜昌等地迅速推进,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
  
  在宜昌,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支持设施渔业发展;在老河口,当地投入2.5亿元打造仙人渡镇千亩都市现代渔业产业园,已入驻6家设施渔业企业,规模5万立方米。
  
  好政策助力产业升级。目前,全省已建成圈养桶1725个、陆基圆池8702个、池塘跑道2936条、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规模331.2万立方米。全省设施渔业规模686万立方米,现有设施渔业经营主体653个,总投资68.7亿元。
  
  陆养海鲜破界上桌
  
  凌晨,户外气温降至个位数,养殖车间却温暖如夏。
  
  武汉市东西湖区,由区农发投集团建设的工厂化循环水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里,联排矗立的养殖车间高效运行,八角形的养虾池里,南美白对虾捞了一筐又一筐。
  
  “南美白对虾养殖的适宜水温在28℃-30℃,与露天鱼塘养殖不同,工厂化海水养殖模式,条件可控,可实现一年四季有虾上市。”基地负责人介绍,每个虾池一年可产6批,年产量预计达100万斤。
  
  近年来,湖北大力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强常规品种,做大特色品种,合理利用鲟鱼、南美白对虾、鳗鱼等外来品种,推进品种专业化、生产规模化、供给商品化,夯实水产品稳产保供基础。
  
  在浠水县竹瓦镇走马岗村福农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鳗鱼养殖基地培育池内,一群群鳗鱼欢快地游动着。每个池中都安装了水车式增氧机,24小时运转,为鳗鱼不间断增氧。
  
  鳗鱼被誉为“海中软黄金”,其肉质鲜美,但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福农公司负责人陈忠宝介绍,公司采取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在集约化养殖大棚、污水处理沉淀池、全天候增温增氧等渔业设施的加持下,成功实现了陆地鳗鱼规模化养殖。如今,基地年投放鳗鱼苗约600万尾以上,成鱼800多吨,年产值8000万元,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
  
  武汉南美白对虾、浠水鳗鱼、十堰三文鱼……设施渔业,打破农业生产的地理边界,越来越多的湖北陆养海鲜,走上天南海北消费者的餐桌。

下一篇:南漳:春节不打烊香菇生产忙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