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人才振兴> 正文

25年千余封书信飞向“一带一路”,宜昌女教师曾朝平——建设者与留守孩子的“心灵信使”

发布时间:2023-09-12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8月底,宜昌市西陵区葛洲坝实验小学教师曾朝平正在手写亲子书信。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通讯员 陶成 张炬
  “见信如晤,小彤最近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有些懈怠,书写非常潦草。建议您坚持做好陪伴‘三个一’,要知道您的陪伴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礼物……”9月7日晚,“中国好人”、宜昌市西陵区葛洲坝实验小学教师曾朝平正伏案写信,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写下对远在非洲参与安哥拉凯凯水电工程建设的学生家长的心声。
  她所在的这所小学,是一所伴随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应运而生的学校。自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两大水利枢纽竣工后,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批建设者开始“家在宜昌、人走四方”,留下了不少留守儿童。
  曾朝平28年来,用千余封超45万字的书信与远在阿根廷、伊朗、菲律宾和尼泊尔等地参与水利水电建设的学生家长交流孩子在校情况,让亲情相距万里不缺失,被学生家长亲切地称为“心灵信使”。
  8月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曾朝平。
  28年前,提笔写下凝结爱与责任的第一封信
  1995年,刚从教的曾朝平发现班上有个小女孩很少举手发言,也不和同学交流,眼神透出忧郁。
  家访时,曾朝平了解到,女孩的爸爸长期在三峡工地,极少陪伴孩子。
  作为“葛二代”的她,深深理解女孩的感受,向女孩的妈妈要了详细地址,写了一封长信,发往三峡工地。
  “为什么我们需要陪伴?因为陪伴很温暖。以情暖心,就是心灵洗涤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信中的话语,打动了女孩爸爸,他开始积极参与子女教育。
  此后,曾朝平便开始坚持写信与家长交流。从传统书信到博客、QQ、微信等电子书信,28年不曾间断。至今,她已发出千余封“信”,超过45万字。
  这些信中,既有互打擂台的“比赛书信”,还有调解家庭矛盾的“救火书信”,打造幸福时光的“约定书信”和心理疏导的“暖心书信”。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重建孩子与家长间的情感联结,让孩子们感受到身边榜样‘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力量。”曾朝平说。
  平凡书信“飞越万水千山” 重建亲子联结
  教育不仅需要时间和汗水,更需要感化灵魂的智慧。
  曾朝平用专业、温暖的书信教育引领,让“一带一路”上的亲子书信“飞越万水千山”,让父爱相距万里不缺失,隔山隔海也温暖。
  学生小安出生仅10天,爸爸就走南闯北建电站,父子俩几乎很少碰面。
  因为过于思念爸爸,他有段时间做作业不认真,上课也无精打采。
  曾朝平发现后,专门给在伊朗工作的孩子爸爸写了一封信:“建议您和孩子来一个‘父子约定’,互相给对方做榜样。”
  这下,远方的爸爸成了“竞争对手”,小安信心百倍,立刻“应战”。四年级下学期末,他被评为全科优秀生。
  喜讯传到伊朗羌姆溪水电站,爸爸也向儿子亮出了“竞争成绩”:“你评上了‘全科优秀生’,爸爸很欣慰,向你学习!我利用休息时间刻苦学习当地语言,教出了10名技术熟练的本土工人,实现了对伊朗员工的传帮带;节省施工预算,让工作顺利开展……”
  之后的时间里,父子俩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孩子也愈发阳光向上,曾朝平感到十分欣慰。
  一封家书一种精神 激发前进力量
  为更好地促进家校沟通,曾朝平经常利用休息时间,阅读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家校沟通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摘抄本和剪报本已有十几本。
  她说,把孩子教育好,解决建设者的后顾之忧,同样是在为“一带一路”建设做贡献。
  “现在全国都在谈‘中国梦’,往大了说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往小了说,就是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好好工作,你好好学习,我们一起努力好吗?”远在阿根廷工作的小雨爸爸言真意切,令人动容。
  收到信后,原本学习上有所懈怠的小雨,激动地和妈妈一起把信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主动给爸爸回信,学习上也好像变了一个人。
  像这样的故事,在曾朝平的班上经常发生。
  为帮助孩子感受父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她建议孙天乙的爸爸暑假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
  偏僻闷热的电缆沟、爬上爬下的工人、被汗水浸透又晒干显现的盐斑……项目现场的“苦与累”让孙天乙震惊不已,他也充分感受到了父亲工作的不易。
  回来后,孙天乙立刻给爸爸写了一封信:以前我总是不好好学习,真是千不该万不该!爸爸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像你一样的男子汉!
  “教育从心而出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都能从书信中传递感情树立志向。”曾朝平说。
  记者手记
  师者如光 点亮梦想
  曹雯
  28年,千余封信,超45万字的倾诉。
  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亲子家书,诉说着海外建设者的“热血”与“柔情”,点亮了远在故乡的留守儿童的梦想。
  曾朝平把对学生的仔细观察、悉心教育都倾注于笔尖,化作一段段情理兼备的真诚文字,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她用最朴素的方式、以初心和匠心完成对孩子们学习上的“扶智”、精神的“扶志”和品行上的“扶德”,解决了海外建设者的后顾之忧,将家校共育网延伸到“一带一路”,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上一篇:引智有“凉”方 利川活用千余避暑人才
下一篇:武大学子黄玲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读书就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