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人才振兴> 正文

土地作黑板,作物当教材,田埂上建实验室——51名硕士博士在沙洋张池村“毕业”

发布时间:2023-10-20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10月11日,科技小院的博士们将取样水稻套袋。

10月11日,科技小院实验室内,博士方娅婷正在做土壤测量配方试验。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蔡代明 朱秀晖
  10月11日,雨后初霁,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油菜科技小院,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方娅婷正在试验田中,将水稻取样并套袋晾晒,用于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生长情况。
  方娅婷是沙洋油菜科技小院培养的第16名博士生,将于明年毕业。
  土地作黑板,农作物当教材,田间地头是永远的实验室。12年来,一批批硕士博士扎根田野,紧盯农业农村需求做研究,把论文写在广阔的田野上。目前,科技小院已走出15名博士生、36名硕士生。
  实验室“长”在田埂上
  沙洋油菜科技小院源于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建设的油菜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站,2011年开始按科技小院标准运行,2021年被中国农技协批准为“油菜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所在的张池村距离沙洋城区约35公里。油菜花开期,蜜蜂在实验室飞舞;稻花香时,研究生们听着蛙声入睡。
  “沙洋是农业大县,肥料使用多”,科技小院创建人、华中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鲁剑巍介绍,2005年国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该院选择在沙洋建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站,开展科学精准施肥、防止土壤板结化等试验。为更方便地开展试验,试验站最终选建在沙洋油菜种植最集中的张池村。
  起初,来科技小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们吃住在农户家,选取不同的田块做试验,后来有了固定的试验田。2014年,曾集镇农技推广站办公小楼建成后,研究生们有了固定的居住地,还有了实验室及农技推广培训室。
  华中农大资环学院教授、科技小院负责人任涛介绍,科技小院现有试验田15亩,主要开展稻油轮作丰产、稻油轮作养地、稻油轮作固碳、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油菜生长情况及秸秆还田利用等试验。
  走进试验田,一块大田被均等分成162块,每块插着标有“有磷”“无磷”“除草”“不除草”等字样的牌子。试验水稻大多已收割取样,只有未施磷肥、成熟稍晚的地块尚未收割。“取样必须达到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少了就没代表性,取样后要立即套袋封闭,确保一粒不少,否则就会产生误差。”正在取样的方娅婷博士介绍。
  实验室中,试管架上摆满大大小小几十个试管,大半人高的冰箱里装着几十袋土壤样品。博士研究生吴剑介绍,试管用于测量土壤中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含量多少。因部分实验要回学校才能做,因此要把采集的土壤样本冷冻保存,以确保实验结果。
  研究生们一半时间在“种田”
  翻田、旋田、开沟、播籽……在科技小院3年多,华农2020级硕士生、2022级博士生赵剑已是种田“老把式”。
  赵剑家住河南商丘,本科就读于河南农大,主要学习小麦、玉米等北方作物的生长种植情况。到华农读硕士时,对水稻、油菜的生长种植基本不了解。他研究的方向是,极端天气下,科学施肥对油菜、水稻生长的影响,如高温少雨时,如何施肥保证水稻顺利灌浆;极寒天气下,如何施肥让油菜顺利过冬。为确保试验结果准确,每年夏季高温时,他每两个小时到田间测量一次,一天测十几次,经常半夜蹲在田间。
  今年博士毕业的张顺涛,已到中国农大云南科技小院读博士后。他2017年读硕士第一次到张池村时,害怕田里的虫子,特意穿上高筒雨靴,结果双脚深陷淤泥,在几个同学合力帮助下才脱身。几年下来,翻田、旋田、分区、开沟等都不在话下。2018年整整一年,张顺涛没离开过科技小院,独自完成一季油菜和一季水稻的种植。11月22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张顺涛一人坚守在科技小院,白天围着油菜苗转悠,晚上在实验室忙到深夜。
  方娅婷自2018年读硕士以来,每年一半时间住在科技小院。2020年疫情封控还未解除时,为收割试验田的油菜,她转了多趟车赶到村里。
  任涛介绍,2011年以来,科技小院已走出51名硕士、博士,还有100多名本科生前来实习。他们一半时间在“种田”,在与泥土亲密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这片土地、爱上三农工作。
  论文“追”着农民需求跑
  长期以来,一些学术研究闭门造车,“新成果”脱离需求,转化推广难度大。
  “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任涛介绍,科技小院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都是在同农民交流、深入农村调研发现的。发现问题后,持续试验研究,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大部分新技术快速得到推广。
  “冬闲田种油菜后,次年水稻长得好一些。”一次走访时,农户聊天内容引起方娅婷注意。为揭开谜团,她随即将“油菜养地”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实验发现,“油菜养地”的实质是油菜根茎以肥料进入土壤,种油菜本是消耗养分的,但是消耗的养分又用另一种形式还回去了,油菜被称为“友好植物”。这一发现,也是她博士论文的一部分。
  博士研究生李效清在田间做试验时,附近村民蔡灵芝前来求助,称其种水稻时大量施肥,水稻开始长势好,但一场大雨后水稻全部倒伏,产量大减。施肥是不是越多越好,能否精准施肥既保证产量又防止倒伏?李效清带着问题做试验,帮助蔡灵芝精准施肥,后虽遭遇连绵秋雨,但水稻一点儿也没倒伏,亩产达1300多斤。李效清的博士论文也顺利完成。
  秸秆禁烧还田后,村民反映田间病虫害增多。怎样让秸秆快速腐解,减少病虫害?2022级硕士研究生贾瑞峰在村民帮助下,迅速找到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
  科技小院2015届毕业的博士生刘波,现为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副研究员,他在田间调研时发现,随着机械化发展,直播油菜面积增加,移栽油菜减少,但直播油菜密度高,浪费油菜种。直播油菜能否降低密度,通过科学施肥达到减种不减产的目的?通过几年跟踪试验,刘波成功找到直播油菜的最佳密度。
  跟着需求做研究,带着问题找答案,科技小院累计完成科研和推广项目30多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

上一篇:自费买辆二手车,一年“跑腿”十万里 “跑跑书记”乐为4000多名村民办实事
下一篇:省工省肥省种还增产——“张池生”教农民科学种田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