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生态振兴> 正文

鱼翔浅底江豚跃 水清鱼肥人亦欢 长江十年禁渔的湖北“三年强基础”答卷

发布时间:2024-01-10    来源:农村新报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黄艳平 通讯员 雷良伟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十年禁渔”,开启了全球大河流域生态保护先例。
  走过“强基础”的前三年,长江湖北段禁渔伴随着新年的曙光迈入了新阶段。
  “快来看,好多鱼啊!”前不久,在5A级景区清江画廊游玩的游客拍摄的一段视频刷爆全网:景区内趸船下,清澈的江水里,近万尾野生清江鱼成群嬉戏,怡然自得。
  长江禁渔迈入第四个年头,湖北交出了答卷。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1月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以来,我省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快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生态和生产、保护和发展互促共赢的有效路径,禁渔形势总体平稳,淡水鱼产量连续27年位居全国第一。禁捕水域涉及17个市州94个县(市、区)近千万亩水域,“鱼翔浅底,集群漫游”已成一道靓丽风景。
  寸劲不松 寸步不让 寸土不失
  “每天都在这里巡江护渔,从不敢耽误。”在长江团风段及举水河沿岸,无论天气好坏总能看到团风县长江护渔队长舒炎国的身影。
  为确保长江沿岸严格执法不落一地,我省实行网格化管理,983名江段长、3455名岸线长全部到位,1884名护渔员日夜巡查。随着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我省月均案件数量从2021年的144起降至34起。
  嘉鱼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特产局局长鲁西湖介绍,嘉鱼县借力湖北铁塔公司,在沿江铁塔上,装配雷达等智能监控系统,利用全景监控、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将所有的禁捕水域和船只纳入监管范围,可在渔政执法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全县禁捕区域动态。
  像嘉鱼县渔政执法指挥中心这样的“天网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全省共有88个,累计投入9.3亿元,可实时在线监控,配备高速执法船艇386艘、执法车149辆、无人机142架、趸船码头54座。2023年组织执法行动4536次,出动执法人员20万余人次,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561艘,查办禁捕水域非法捕捞案件377起,月均案件数量从2021年的144起降至34起。
  我省主动对接赣、湘、皖、渝、陕、豫等6省,签订协作机制,开展交叉水域联合巡航,在重点水域持续开展联合执法;省内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水利、交通(海事)等部门实现数据互通、信息共享,有效建立非法捕捞联合执法机制,形成水上联打、陆上共管、市场协查的联动执法格局。
  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我省将十年禁渔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及河湖长制考核体系,实行一月一调度、半年一小结、年底一考核。
  围绕责任夯实、建档立卡、船网处置、转产安置、执法监管、社会保障等方面,我省研究制定规范性文件30余件,在全国率先将退捕渔民过渡期由2年延长为3年。符合参保条件的31449名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组织职业介绍4.7万人(次),职业培训6400人(次),登记失业1914人,认定就业困难人员1504人,实现退捕渔民“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水生生物多样性加速恢复
  “现在经常在长江看到江豚。”游泳爱好者横渡长江,巧遇3头江豚在江面戏水,在长江武汉段,人们看到江豚不再是件难事。
  省禁捕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着力推进渔业资源养护,构建“政府主导、部门牵头、社会参与”的水生生物管护机制,重点水域鱼类资源量恢复向好,长江监利段“四大家鱼”卵苗发生量从不足1亿尾增加到78.7亿尾。
  实施“旗舰物种”抢救行动。加快推进中华鲟、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因地制宜推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在三峡大坝下开展中华鲟自然产卵试验,在葛洲坝开展中华鲟调控繁育,加快推进中华鲟野外种群重建。在宜昌、荆州等地建成一批中华鲟人工保种基地,保育中华鲟子一代2000余尾、占全国约70%,繁殖子二代苗种150万尾、创历史新高。加强长江江豚野化训练,将4头江豚放归长江干流,在全国尚属首次。
  调优增殖放流品种。结合当前渔业水域种群结构,将放流品种由“经济鱼类为主”调整为“珍贵濒危鱼类为主、地方特有鱼类为辅”。初步统计,2023年全省共筹集放流资金超过3000万元,放流经济鱼类约2亿尾,比2021年下降50%;放流中华鲟、胭脂鱼等珍贵濒危物种约50万尾,是2021年的5倍。长江监利段“四大家鱼”卵苗发生量从最低时不足1亿尾,提升到78.7亿尾,刀鲚、鳤时隔30年重现湖北江段。
  渔业转型加快推动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以特色化、绿色化、设施化、规范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链条完善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我省渔业生产形势稳中向好,预计2023年淡水产品总量有望突破531万吨,同比增长6.2%以上。
  做大做强特色淡水产品产业链。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先后出台“虾十条”“鳝七条”实施意见,将小龙虾、黄鳝作为全省特色农业的示范样板,集聚全省资源共同打造“潜江龙虾”“仙桃黄鳝”两大省级区域公用品牌。预计2023年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有望达1650亿元,增长12.6%;黄鳝产业综合产值有望达170亿元左右,增长6.25%。
  全力实施连片池塘尾水治理工程。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0个,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5个,打造2000亩及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19个,全年新增改造池塘面积43.6万亩,累计改造池塘201.4万亩。
  加快发展设施渔业。大力推广循环水工厂化、陆基工程化、池塘设施化等现代生产方式,打造渔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在全国首创“零排放”生态高效圈养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十大引领性技术”。现有设施渔业经营主体653个,建成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331.2万立方米、“零排放”圈养桶1725个、陆基圆池8702个、池塘跑道2936条、陆基推水集装箱60个,设施渔业总规模达686万立方米。
  将自然水域的垂钓爱好者逐步引流到专业钓场。我省以钓鱼为切入点,打造一批“专业赛事+体验旅游+休闲度假+研学拓展”的生态垂钓休闲游目的地。武汉新洲仓埠山庄生态钓场成功举办2023年中国武汉垂钓挑战赛,在日常经营中其渔业产品主要通过休闲垂钓+竞技模式进行销售,售价比市场价格高出40%-100%,又以低于市场30%-60%的价格回收钓获活鱼,每年吸引钓友3万人次、人均消费500元以上。武汉市已注册营业钓具企业335家、钓饵企业139家。武汉天元渔具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网红钓鱼达人”邓刚,抖音粉丝突破3000万人次,公司产品涵盖鱼饵、鱼竿、钓线、浮漂、户外装备等多个品类,年销售额突破9亿元,成为新洲区民营纳税头部企业。
  长江不歇脚,生命不停息。长江是一道必答题,回顾十年禁渔的“上半场”,答卷带来希望;展望古老长江的新一页,鱼翔浅底江豚跃的美景,需要更多人保持耐心和定力,埋头实干。

上一篇:南漳跻身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下一篇:天门入选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