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落钟离山。 记者夏晓君摄
首席记者朱延筠 通讯员覃丹
5月21日,湖北长阳第四届廪君文化旅游节将盛大启幕,作为土家人的祖先,巴务相廪君在长阳开疆拓土,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然而,巴人从何而来?走向何方?文献资料众说纷纭。在廪君文化旅游节举办前夕,记者来到清江河畔,探访秘境长阳。
西南有巴国,廪君称王
中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曾有“西南有巴国”的记载。对于现代人来说,对巴人的认知或许更多源于“巴山楚水凄凉地”“下里巴人”一类诗文传承中。
巴人文化史研究中,一条引证最多、最常见的资料,莫过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生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通俗地讲,就是出生于武落钟离山赤穴的巴氏之子,历经“五姓争神”的考验,在掷剑、浮舟的竞赛中一举赢得全族的尊重,被拥登为“廪君”。
香炉石遗址揭开巴人之谜
寻根巴人之源,离不开两处圣地。一为廪君出生地——武落钟离山,二为廪君建都立巴之地——香炉石。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五姓巴人“出于武落钟离山”;北宋《太平寰宇记·峡州》记载:“武落山,一名难留山,在(长阳)县西七十八里,本廪君所出处也。”
武落钟离山,位于长阳龙舟坪西南30公里处,清江隔河岩水库建成后成为一座孤岛。1990年11月,首届中国土家族文化宣传工作座谈会在长阳召开,川、鄂、湘、黔等多省市民族事务、民族科研、民族文化艺术工作者登临考察武落钟离山,一致认为武落钟离山是土家民族之源、文化之根。
香炉石被视为古代早期巴人最早定居的都城——“夷城”所在地。
《华阳国志》、《晋书》等史籍记载了巴人是如何脱离穴居修筑夷城的;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夷城山石曲,泉水亦曲。廪君望之而叹……因立城其旁而居之。”
1988年春天,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善揭开了香炉石遗址的谜底。
香炉石遗址——早期巴人的典型遗址。遗址东面矗立着一座近乎垂直的巨石,俗称香炉石,遗址即因以命名。从遗址的出土文物看,都是距今约4000-3000年前夏商周三代的遗物,与远古巴人的活动时间吻合,与夷城的修筑年代吻合;遗址的地貌特征同样与典籍记载的古巴国的“夷城”十分相似。
随着香炉石遗址被发现,巴人文化面貌渐渐显露。中国民族学学会原副会长、《土家族通史》主编、民族学家李绍明说:“清江考古获重大发现,改变了原有许多模糊认识。”
巴土人文之火生生不息
千百年后,巴作为一个古老民族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在长阳仍能感受到巴人鲜活的生命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镇湾故事中有《廪君化白虎》《向王天子显圣》,长阳山歌中有《向王天子吹牛角》。廪君以英勇威武的形象成为长阳土家族世代敬仰的对象,由廪君文化衍生出的舞蹈、音乐及民俗活动,浸润了长阳土家能歌善舞的文化氛围;廪君文化节也被视为重要文化活动。
长阳地域并不宽广,人口、经济都不算发达,但廪君文化如此丰厚,追根溯源,只能这样认识:它直观地反映出长阳民众对向王廪君祖灵崇拜的虔诚态度。
印刻着巴人先祖廪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和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民族基因的长阳人,开辟了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风淳朴、文化相承的生息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