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视频
政策解读
通知公告
产业振兴
人才振兴
文化振兴
生态振兴
组织振兴
专题策划
学习园地
投稿
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文化振兴
> 正文
宜昌走出“非遗+”文旅融合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3-06-01
来源:三峡晚报
字体大小:
A
-
A
+
记者冯汉斌 通讯员周勇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近日公布了全省“非遗+旅游”“非遗+互联网”20个优秀案例,其中,长阳、夷陵区、兴山、伍家岗区申报的5个案例入选。
入选的五个案例为《三峡人家:沉浸式体验解锁非遗魅力》《清江画廊:揭秘巴土风情感受非遗之旅》《弘扬昭君文化 促进景区发展》《长阳民俗馆“非遗+农产品电商”》《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数字化传播矩阵》。
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21项、省级52项、市级154项,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居全省第一。近年来,宜昌围绕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立足“非遗+节会、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扶贫、非遗+特色街区、非遗+互联网”等多形式,推动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走出了一条“非遗+”文旅融合新路径。
健全机制
打造传统工艺品牌
宜昌先后制定出台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宜昌市传统工艺振兴工作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支持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五峰出台《非遗人才奖励办法》,对新创办的技艺类生产性企业,按最高每年5万元标准给予专项补贴。秭归出台《非遗扶贫实施方案》,重点支持传统工艺非遗工坊建设。远安、五峰对每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在非遗工坊就业奖励2000元。
截至目前,全市有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12项、市级67项、县(市、区)级130多项。依托非遗传统工艺,树立了采花毛尖、一致魔芋、长盛川青砖茶、宜红茶、枝江布鞋、五峰竹编等5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工艺品牌。截至2022年底,全市非遗生产性企业51家,年营业总收入突破20亿元。
搭建平台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以来,市财政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对市级非遗传承人按2000元/人/年、优秀传承基地8万元/个给予补助。全市累计培训传承人及从业者2000余人次。各地依托非遗传统技艺、表演类项目建设“非遗工坊”52家,吸纳贫困户就业3000多人,人均年增收1.3万元。
枝江布鞋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步步升”布鞋成功申报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年营收突破2000万元,每销售一双鞋可为手艺人增收120元;五峰精竹艺术工坊带动乡村工匠128名,年销售作品3万多件,实现收入580万元;长阳土家民族服饰工坊投资500万元,建起了600多平方米厂房,建立了传承展示室、大师工作室,解决了35名留守妇女再就业;秭归山均艾草非遗工坊带动就业120人,人均月收入达1500元。
创新实践
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宜昌每年举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昭君文化旅游节、嫘祖文化节、禀君文化旅游节、关陵庙会等非遗节会,让非遗焕发了新活力。依托非遗传承基地,先后打造了长盛川茶文化研学、枝江布鞋文化村、宜都青林谜镇、远安鹿苑旅游区、夷陵官庄版画村、车溪民俗旅游区等一批非遗旅游景区。评选推出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之旅等宜昌“十大”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宜都宜红茶等“十优”非遗旅游商品。《大端午》《花咚咚的姐》《峡归175》等非遗演艺节目常年在景区演出,一大批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景区开展技艺展演展示、传徒授艺,为游客带来“文化游”体验。
“屈原昭君故里非遗之旅”入选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全省唯一),秭归屈原故里非遗小巷获评“湖北首批十大非遗特色街区”,三峡人家、三峡非遗in巷、三峡车溪3家景区上榜“2022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市先后建立“非遗特色村”63个、“非遗特色街区”5个、“非遗产业园”7个,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共注册企业666个,拥有商标1764个、专利347个,全市“非遗+”产业总规模达67.3亿元,“非遗新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上一篇:“新尚人”扮靓旧楼河
下一篇:全国制茶大赛湖北团体第四
更多>
资讯
湖北省级层面整治形式主义 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
彭勇强调 切实抓好农业极端天气后复产和春耕春管工作
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出台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国粮食行业最具影响力盛会 中国粮交会首次落地湖北
湖北发布全国首个农村全域国土整治规划地方标准
3月1日至6月30日 武汉6条通江支流季节性禁渔
孝昌夷陵获评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解决农民急难愁盼事 阳新打造“超市型”联合服务驿站
更多>
组织振兴
湖北发布全国首个农村全域国土整治规划地方标准
解决农民急难愁盼事 阳新打造“超市型”联合服务驿站
孝昌夷陵获评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