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学习园地> 正文

打造“乡土文化+”的生长点

发布时间:2023-02-22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符俊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明确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多目标维度的系统工程,每个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都需要发挥文化的培根铸魂作用。当前,应努力厚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乡土文化之根,发挥文化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作用,做好新时代乡风文明铸魂育人文章,不断凝聚人心、教化民众,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档升级。

深挖乡土文化的经济价值。广袤乡村孕育着充满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乡村振兴不仅要做强第一产业,维护粮食安全,还要依托地方乡土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第二第三产业,在延长产业链中提升价值链,让农民真正增收致富。乡村有其在发展产业方面的独特优势,打好“文化”牌,有效激活传统乡土文化,体现乡村产业发展的差异和地方特色,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具有广阔天地。乡土文化别具魅力,只有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才能带来经济价值,形成乡村文化经济产业的别样天地,如别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雕刻文化、非遗文化等。在乡村振兴中,必须深挖乡土文化资源,创新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利用乡土建筑文化的民俗体验,依托乡村生态的乡村写生,借助传统民俗的庙会、赛龙舟等都可以成为消费热点。“乡土文化+”的挖掘和转化可以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赓续乡土文化的伦理基因。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内在基因,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和情感家园,其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源自于农耕文明,根植于乡土社会,彰显于乡土文化。这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生长点。作为人们在世代农耕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道德规范与价值追求,乡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融会贯通于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中,更容易唤起老百姓的情感认同。“文明乡风”的实现离不开乡土文化德育价值的彰显,乡土文化中的伦理文化是传统乡村社会和谐、人际和谐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支柱,保家卫国、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守望相助、扶危济贫等价值观念已经内化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准则,是当前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道德和文化资源。当前,在乡村开展志愿服务、移风易俗和诚信社会建设中,乡土文化可以作为乡村道德建设的重要依托,为培育乡风文明奠定文化之基。

发挥乡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治理,既需要外力的介入和推动,更需要挖掘传统乡土文化的德治和自治资源。在坚持法治理念的基础上,需要从乡土文化中探寻法治、德治与自治融合治理的生长点,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方面,乡土文化因其融入社会治理的实用性和便利性,有助于增强村民对乡村共同体的集体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有效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作为积淀了浓郁“乡愁”的乡土文化也是吸引新乡贤和市民回乡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情感纽带,可以为乡村治理带来新的文明力量,注入新的文化活力。湖北正在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这是乡土文化与乡村治理实现新的交融发展的大好时机,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治理中自治、德治和法治的深度融合。

重拾乡土文化的生态智慧。乡土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中形成的人文积淀,代表着劳动人民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实践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蕴藏着具有时代价值的生态智慧,如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都江堰。重拾乡土文化的生态智慧不是向农业文明的简单回归,而是继承发扬千百年来我国农业文明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主动精神,对乡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生态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觉探索现代工业、现代科技视野下的新时代生态乡村。必须自觉坚守文化自信,重拾中华优秀乡土文化信心和智慧,唱好乡土文化生态大戏,用乡村生态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
下一篇:湖北日报评论员:以蚯蚓之“细”,连接“三农”之重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