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季节,稻田像一幅幅鲜艳的油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李巧爱 毛晓娜 摄)
湖北日报评论员
稻菽千重浪,荆楚好“丰”景。
又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带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我们再一次礼赞丰收、致敬大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丰收节是农业生产的收获季,也是广大农民的喜庆日。六年了,每到这个时刻,无论城乡,各地的人们体会春种秋收的不易,品尝春华秋实的甘甜,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动,让传统的耕读情怀得到绵延,让广大农民受到国人的尊崇,让希望的田野又一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丰收节是农业文明的成果展,也是乡村振兴的推进剂。六年了,每到这个时刻,我们深刻感知“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深刻体悟工农城乡关系的发展逻辑和基本规律,聚焦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进一步明方向、强信心,为了希望的田野再迎来“稻花香里说丰年”。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
守底线、强担当,端牢中国“饭碗”,我们责无旁贷——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到每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信号强烈而鲜明。
“坚决守住生态和粮食安全底线”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深刻考量,是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要守住的“四大底线”之一。
湖北,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是国内重要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湖北常年的粮食种植面积在7000万亩左右,连续10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作为我国十三大粮食主产区之一,湖北以全国3.7%的耕地生产了全国4.1%的粮食,展现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湖北担当。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大”是禀赋,也是责任;是家底,也是使命。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有更大作为,发挥科技优势,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用实践探索回答“如何增产”“谁来种地”等问题,我们还需要在田埂间播下更大的希望,在土地中踏出更好的未来。
抓关键、拓空间,以强县工程助推乡村振兴,我们使命在肩——
“三农”工作重心转移,蹄疾步稳的要求不变;摆在面前的各项挑战增多,克难攻坚的课题待解。
县城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县域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三农”工作的基本单元。
对湖北来说,实施强县工程,不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路径,更是湖北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以四化同步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基础工程。
结合湖北实际、彰显湖北特点的强县工程,概括起来讲,就是“1+3+1”。第一个“1”即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3”即推进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构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三级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后一个“1”即建设美好农村人居环境,核心是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越是复杂的、浩大的工程,越需要坚持系统的观念、统筹的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破解难点、打通堵点,真情实意地做、真刀真枪地干、真金白银地投,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往前走,我们才能让强县工程引擎轰鸣,激发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写好“共”字文章,千方百计让农民受益,我们笃行致远——
千方百计让农民受益,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乡村产业,一定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剥夺或者削弱农民的发展能力。不能把农民土地拿走了,干得红红火火的,却跟农民没关系。要共同致富。”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里,有始终如一、深沉厚重的“三农”情怀。
当前,我省正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共同缔造”是湖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发动和组织群众,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共同缔造”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还要持续用力,坚持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把每一个环节中的“共”字写好,让农民深度融入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让全省广大农民成为共同缔造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检验者、受益者。
在以千百年计的时间刻度中,“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始终高亮显示。
一年又一年,点滴耕耘、辛勤打拼,让丰收的笑脸,成为荆楚大地上金秋里最动人的表情。
一程又一程,让我们用劳动的忙碌劲、创新的活力源、奋斗的热乎气,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用一幅幅丰收之景,奏响一曲曲和美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