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汪彤 通讯员 杨彦华
无资源,无产业,山高路陡,沟壑纵横——保康县马桥镇大三沟村是一个地道的山区贫困村。过去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靠种植玉米、水稻艰难度日。
近年来,该村抓住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政策机遇,念起“山”字经,探索出一条以山养林、以林养民的特色脱贫之路。
家里分了山 致富有靠山
大三沟村有162户,6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282人。全村耕地961亩,山林面积3.79万余亩,最高海拔1230米。2008年,保康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山林确权到户,70年经营权不变,这给村民带来希望的曙光。村支书胡松祥说:“山林是本村最大优势,也是唯一优势。我们只能靠山找出路。”
2009年,村两委利用该村原400亩老杉树基地的经营收入,投资200万元,购买170余万株树苗,发展杉木产业。杉木生长期12年到15年,用途广泛。成材后,每亩杉木林产值可达2.5万元。他们计划用10年到30年,在全村完成500万株杉树种植,户平种植杉树50亩,集体种植1万亩。
村里向村民免费发放树苗并签订管护合同。树苗成活率90%以上,树苗款由村集体负担。
山当田耕作 林当粮来抓
漫长的成材期,林农如何收益?大三沟村发展林下经济,以短养长。
2012年,一组村民郑大明将自家15亩林地种上杉树后,又在林下套种2亩白芨。白芨属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块茎入药,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在药材市场十分紧俏。“我们这地太瘦,大田作物长不好,适合种药材。”郑大明介绍,白芨生长期3年,每亩白芨产量约2000斤,产值可达10万元。2015年,他卖了200斤白芨,纯收入1万元。
2013年,该村与企业合股成立维康源药业大三沟专业合作社,种植白芨、桔梗、玄参等共300余亩药材。合作社现有社员89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
村里还成立了大三沟黑毛猪养殖合作社,在树苗成材前,划定1000亩荒坡为养殖区。合作社现社员30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
人在屋里坐 收益看得见
截至去年底,大三沟村已完成村集体造林3000亩,农户造林2000亩,并引进一家企业参与造林4000亩。连片规模超过50亩以上的村民有8户。同时,建成育苗基地16亩,年产树苗100余万株,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7%。他们还成立了大三沟无公害食品合作社,发展了50亩当地特产“神豆腐”树(又叫“豆腐柴”“观音豆腐树”,叶子可制成豆腐,根、茎、叶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功效),及订单种植无公害杂粮100多亩、有机水稻30亩。今年除扩大药材面积外,还将种植米拉土豆、窄叶蒜等。
胡松祥介绍,由于资金投入有限,目前村民植树主要依靠国家天然林补助维系,面积比较分散,等有收益时,再成片发展。村里已成立林木合作社,提供统一技术服务、产销对接。预计到2025年,仅杉木产业一项,就能让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集体年收入不低于60万元。“那时,村民坐在家里,望着这山头,也能挣钱咯!”他的语气带着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