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汪文汉
养鸡、养鸭和养鱼,这是李常学开创的新的事业。他在村苗圃基地打工,又能兼顾自己的鸡鸭和鱼塘。李常学说:“下一步等规模扩大了,就辞去苗圃基地的工作,争取自己当老板。”
58岁的李常学家住黄陂区木兰乡同兴集村高家田2号,全家五口人,是个因病致贫之家:大儿子三年前患病,右小腿被诊断为右胫骨髁间嵴处密度不均匀,做了手术后干不了重活;老伴和二儿子、三儿子都身材矮小,干活使不上劲。
5月10日,当长江日报记者第四次见到李常学时,看到的是他近况大变——
山坳中建起养殖场
10日中午11时,记者驱车刚到村口,同兴集村党支部书记詹才权就已骑着摩托车在此等候,他将记者带到村里的苗圃基地。
在一片树林边,记者下车沿着林间新辟的一条小路,步行500多米,来到一个“世外桃源”:风景秀丽,三面环山,一个占地约8亩的堰塘斜躺在山坳中,堰塘的水清澈见底,三面是郁郁葱葱的山林。在堰塘边新建了一栋房屋,是李常学正在创业的养殖场。
新房三间,砖瓦结构,进深20多米,高7米。一间是李常学吃住的地方,还安装有天线和电视,有床;另两间,是养鸡的暖房,里面养有500多只小鸡,还安装有取暖的煤炉。门前场地也是新开辟出来的。在堰塘边建了两间鸭棚,占地20多平方米,与堰塘水连接。李常学介绍说,这个月18日将进100只鸭子。
李常学一脸阳光,说话也爽朗多了。他带记者来到堰塘边,水上漂着一个木架,上面放着刚割的青草,青草下小鱼穿梭。
距大堰塘20米的下面,有一个小堰塘,占地5亩,也被李常学包下来。今年春节刚过,李常学在两个堰塘投了3500元的鱼苗。
这就是李常学开创的新的事业。
“扶贫队员帮我找致富路”
“说起创业,还得感谢驻村扶贫工作组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李常学回顾创业的经历说。
今年春节前,李常学杀了两头猪,最初担心猪肉不好卖。就在杀猪那一天,江岸区驻村扶贫工作组队员江岸区纪委干部段海华、江岸区安监局干部刘志勇带着一帮城里人上门了,不到一个小时,两头猪被“瓜分”了,“价格比集镇上卖得还高”。
点着钞票,李常学憧憬未来。他养了4头猪、4头牛,还想养蛋鸡,但没有场地,还担心鸡蛋不好卖。
他还想养鱼。“老伴和小儿子出去找活做比较难,如果自己养鸡,可以让老伴带着小儿子干,一举两得。”
李常学之所以想养蛋鸡,因为看到同村村民李冬华养几百只鸡就改变了家里状况,还供养孩子读书。李常学去帮过几次忙,发现养鸡技术不难。
过年前,段海华、刘志勇就开始帮李常学找地方,很快发现了如今的这个“世外桃源”,坡地是村苗圃基地,李常学在那里打工,又能兼顾。两个鱼塘闲置着,一个鱼塘属于高田自然湾,另一个鱼塘属于黄家田自然湾。
李常学介绍说:“是段海华帮我找到这个养鸡、养鸭、养鱼的好地方。之后,段海华、刘志勇又约上村党支部书记詹才权,一起找到这个自然湾的小组长,很快达成协议,小组把鱼塘先无偿提供给我使用,等赚钱后适当上缴一点费用。”
树信心争取自己当老板
李常学对记者说,他刚开始对创业没那个胆量,又缺资金,还怕生产的鸡蛋和鱼不好卖。看到他心中的顾虑,段海华多次上门为他鼓劲。针对鸡蛋和鱼的销售问题,扶贫工作组答应帮忙推销。至于资金,他自己先筹措,如果不够,扶贫工作组帮助衔接小额贷款。
有了信心,李常学说干就干,找亲朋好友筹措了10万元,正月初六就破土动工,请挖掘机开辟场地,盖房子。
李常学告诉记者,看着小鸡一天天长大,越干越有信心,半年后鸡就可以生蛋了。初步估计,500只母鸡平均每天可产300只蛋,收入200元,今年还有4个月的产蛋期,预计今年可收入2万多元。李常学白天在苗圃基地干活,下班后就在养鸡场,老伴带着小儿子李军也在这里帮忙。
李常学对记者说,“下一步等规模扩大了,就辞去苗圃基地的工作,争取自己当老板。”
记者还了解到,李常学的大儿子李涛在汉口一家电缆线厂做工,二儿子李海也在外打短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