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最不愿种地的柳文治返乡种菜记

发布时间:2016-06-0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柳.jpg

柳文治

柳2.jpg

一排排钢架蔬菜大棚连成一片

  荆楚网讯 记者袁筱

  路过黄梅县小池镇板桥畈村,一排排钢架蔬菜大棚连成一片,犹如一层层波浪,一辆辆运菜货车进进出出……时下正值豇豆、瓠子、苦瓜等作物收获的季节,贫困户柳文治正和妻子一道,在田间里忙得热火朝天地,这事儿放在一年前,柳文治自己都不会相信。

  勤耕地,多产粮,靠天吃饭,养家糊口,“脸朝黄土背朝天”是柳文治家祖祖辈辈的生活写照,但这样的规律在柳文治这儿出了“岔子”。

  “我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种地”,柳文治说。

  为了逃避耕种的命运,初中毕业后他做过不下10份工。十八岁那年,柳文治干起了第一份工作——窑厂拖砖坯。200块砖坯码在板车上,柳文治却依然可以推着它健步如飞。他说,不是自己有天赋,只是因为窑厂里太热,一秒都不想多呆。

  此后他一直零零散散到处打工。虽然父母依然想着他能回家耕地,但他始终不愿意。几年前,听朋友说贩木挣钱,他便和几个兄弟“下海”贩木,每天挨家挨户打听门前的树多少钱。他说,“一颗成年白杨,花100元左右买下来,转卖给木厂可以赚300多元。一个月下来,每个人至少也能分到7000多元钱,多的话上万元都不在话下。”

  窑厂拖砖坯、找水塘养鱼、在码头打散工、四处贩木……虽然日子过得很辛苦,柳文治也不曾“回心转意”。

  2015年,黄梅县开展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和低保的按标施保工作,柳文治一家成为了贫困户。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板桥畈村推进“合作社+示范户+贫困户”的蔬菜种植模式,拿出专项扶持资金,贫困户建一亩蔬菜大棚,可获补助3000元。

  柳文治第一次有了“回家种地”的想法。

  “一个棚架5700元,村里补助后每亩地只需要2700元,一季两亩地的蔬菜,纯收入近1万元,加上下半年的收成,两亩地收5、6万没问题。”柳文治心里默默地算着账。除了补助,村里还免费为村民们送化肥等,每隔两天就有农业专家开会、讲课。柳文治对耕种动了心。

  拿起父母曾用过的耕种工具,想着曾经的自己避田地不及,柳文治感慨颇多。他说,如今村里有保障、补贴,好多在外地打工的都回家种地了。

  从照着别人种跟着别人收,到主动问专家种什么菜销量好;从不愿意听课,到主动看书……柳文治从一窍不通逐渐走上了精耕的道路。

  板桥畈村负责人王松青告诉记者,全村种植设施蔬菜300余亩,亩均投资8000多元,亩均收入2万多元;种植露地蔬菜700余亩,亩均收入1万余元。除了销往小池农产品大市场外,还吸引了江西九江、南昌,湖南株洲等地商贩上门收购蔬菜。现在,板桥畈村的蔬菜产值已经达到了2千多万,蔬菜产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板桥畈村蔬菜种植的成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像板桥畈村一样,小池镇杨塘、关湖、王埠三个片区分别建起了大棚蔬菜示范区,以示范带动推进精准扶贫。目前小池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两万亩,可带动300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近两年的时间,在黄梅县小池、分路、蔡山、孔垄等周边乡镇,就新增了蔬菜种植面积近8万亩。截止目前,黄梅县蔬菜产值已经达到了2个多亿。蔬菜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上一篇:江夏筹资800万元设立精准扶贫医疗基金
下一篇:特色产业助力脱贫 京山钱场镇精准扶贫斩穷根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