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新洲产业扶贫帮助“造血”“一村一策”因地制宜

发布时间:2016-06-0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今年以来,武汉市新洲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攻坚有关精神,严格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组织动员全区上下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全面落实武汉市人大二号议案办理及十个突出问题整改承诺的工作措施,推进精准扶贫有序开展,确保在今年内,实现全区首批28个贫困村出列、11217名贫困人口销号。

贫困户当上企业“股东+员工”

“去年我在基地打工,年收入超过1.2万元,今年还可以入股分红,全家脱贫有望。”5月30日,在新洲区徐古街周湾蘑菇产业园,50岁村民张盛忠边干活边说。

他是徐古街张湾村的精准扶贫对象,家里四口人,妻子瘫痪在床,儿子大学在读,女儿也没有劳动能力。为照顾妻子,他不能外出打工,仅靠务农收入,无法达到家庭人均年收入3500元的贫困线。

徐古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毕宗瑞说,在精准扶贫识别工作中,徐古街建档立卡贫困户518户、1723人。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并不少,以一人养一家基本没问题。但如果某位家庭成员出现重大疾病,除巨额医药费外,壮劳力为照顾家人无法外出务工,生活就会陷入困顿,“要解决这部分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必须依靠产业带动,在家门口为他们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

确定思路后,徐古街结合当地支柱产业——蘑菇种植,发动龙头企业和致富能手,通过入股分红、优先提供用工岗位等手段进行帮扶。

张敬书就是其中最热心的一位。2014年,他的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产值达到600万元。去年,他又引入两位合伙人,组建武汉华进菌中菌科技有限公司,并投资1800万元在周湾蘑菇产业园建设了智能化菇房20座,预计今年6月竣工投产。

张敬书说,自己从白手起家做到现在的规模,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我们既有义务,也有意愿帮助贫困乡亲脱贫。”

今年初,他吸纳40余户贫困户和残疾人资金入股。这些家庭每户入股1万元,基地“保本经营、保底分红”,承诺每户投入的1万元不会少,而且分红收入不低于18%。同时,基地里像切菇蒂、为菇架刷防锈漆这样的轻松活,全部优先安排给残疾人和年龄偏大的贫困户做,保障其收入。像张盛忠在基地当电焊工,一天收入可达160元到240元,全年收入有1.2万元,再加上1800元的分红、务农收入等,脱贫毫无压力。

毕宗瑞介绍,周湾蘑菇产业园可帮助周边周湾村、曹兴寨村、刘二村、成兴寨村等4个村的16户精准扶贫对象按时脱贫,而整个街道像这样的企业有数十家,成为精准扶贫的主要助力之一。

五大产业助贫困山村“出列”

然而,事情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过程中,新洲区发现,除帮助一家一户增收外,要使一个重点贫困村的村集体年纯收入达到10万元,完成“出列”目标,十分困难。

这些村庄往往无产业基础、少资源禀赋、缺启动资金,没有市场主体带动,短期内增加收入困难重重。

徐古街长岗山村就是其中一例,该村位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几年前,村委会想“靠山吃山”,发展黄金茶种植基地,但苦于缺少启动资金,眼看着数百亩山地荒废。

去年9月,长岗山村对口的精准扶贫帮扶单位——武昌区公安分局工作组进驻该村,经与徐古街道办事处、长岗山村村委会反复调查、协商,终于明确了一条产业发展之路:

村委会动员村里一位致富能人组建公司,承包村里200亩山地打造黄金茶基地。同时,武昌区公安分局筹措30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资金,以村集体名义入股该公司。后年起,该公司每年向村集体上缴6万元。五年后,村集体按股份比例参与公司分红。

村支部书记徐家喜介绍,该村还将村里原有的200亩板栗基地及300亩油茶基地拿出来对外承包,年上缴村集体承包费4.5万元;将村原有的900余亩坡地进行包产到户,上交板栗、油茶、芝麻等农产品,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6.5万元以上。

不过,这些产业的投资回报期在两至三年,而且农副产品受天气、产量、销路等因素影响较大,无法确保收益。

为此,徐古街将目光转向了更为稳妥的光伏产业。据介绍,徐古街所在的区域年日照2000小时以上,晴天天数在170天以上,太阳总辐射量达460MJ/㎡以上,光照资源十分丰富,属于湖北省的太阳能一级利用区,发展光伏产业得天独厚。

建光伏发电站,如果将每村50万元的扶贫资金分发使用,会导致资金分散、成本增高、重复建设、管理不善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徐古街决定,充分利用上级拨付的精准扶贫专项资金,集中建设1座光伏发电站,将光伏产业与食用菌产业有机结合,电站地面同时种食用菌,产生的效益全部分给全街8个贫困村,街道和其他各村不得占用。

据测算,光伏电站建成后,每村每年可获得6万元的回报。对于长岗山村而言,光伏、黄金茶、油茶、板栗、芝麻等五大产业的收入,每年可达23至25万元,可提前、超额完成“2017年、2018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10万元”的要求。

61个项目支持28个村今年脱贫

据介绍,目前新洲区的区、街镇、村三级精准扶贫项目库已基本建立。2016年首批脱贫的28个村初步筹划确定了61个脱贫产业项目,总投资近7000万元,其中有光伏产业7个、蔬菜花卉林果等种植22个、水产养殖9个、投资入股11个、劳务公司2个等。

新洲区政府分管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2016年获得的市级专项扶贫资金5520万元、区级专项扶贫资金1760万元已拨付到各街镇,待所有项目开工建设后即下拨到村。同时武汉市、新洲区各帮扶单位为全区607个村共筹资近3000万元也一并下拨到街镇、村。

61个项目、近亿元资金,如何确保项目效益?

该负责人表示,所有入股资金,实行“村为主体、支书主责、街道担保、主任签字”的管理机制,所有项目实行“一库一转四进入”。“一库”指所有项目一定要进入精准扶贫项目库,确保有调研、有规划、有追踪、有效果;“一转”指一定要流转土地,提高村民积极性和收益;“四进入”指“业主进入、贫困户进入、工作队进入、村支书进入”,以确保相关各方的积极性。

针对贫困户,新洲东方神农蔬菜产业基地实行“你来种、我来销;种什么、我来教;肥种款,我先掏”,让贫困户不拿钱投资种菜,就可以有收入,受到欢迎。

除产业扶贫外,新洲区还推出“卫生扶贫”“教育扶贫”“技能扶贫”等一系列措施,整合政策资源,在医疗、教育、贷款、低保、住房、就业等方面给予精准扶贫对象全方位的政策支撑。

卫星村:

白茶基地3年后产值可达50万元

在新洲区李集街卫星村,对口帮扶的武汉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姜锋、副局长陈宇放多次深入帮扶村调研指导,根据卫星村土质偏酸性且丘陵较多的特点,确定建设80亩标准化白茶基地的帮扶项目。

围绕这一项目的建设,武汉市、新洲区国税两级工作队驻村建立“工作队员+村两委+普通干部+村民代表”的联合运作机制,在荒山开发、土地流转、施工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沟通协调作用,妥善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同时,武汉市国税局出资10万元架设600多米输电线路,开挖水塘一口,并利用财政专项资金修建配套水塔、泵站、滴灌管网等茶园滴灌系统。

在卫星村标准化白茶基地完成勘测、设计、立项评估审计等工作后,武汉市国税局又出资10万元开垦荒山地80余亩,出资20余万元购买优质茶苗吉安1号升级版32万株、黄金茶2万株,从正月十三开始种植,持续进行6天,平均每天上工70人,每人每天工钱60元,村民在家门口打工就能增收。

武汉市国税局还为白茶基地制定了集“茶园、茶厂、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长期发展战略。

为形成“种—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工作队先后考察了大悟、红安、英山等茶厂,优先选择英山邬山春茶叶有限公司合作,引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生产初期,借鉴武汉热干面产销策略,与邬山春茶叶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内容包括生产、技能培训、茶叶定级、销售网络等相关事项,确保白茶上市后有销路、有市场。同时,白茶基地采用联营方式,在后期的利益分配中,按照土地和人头分股,保证分配公平、公正、公开,老百姓能够持续受益。

据测算,2018年茶园可产生收益,亩产干茶8斤。按白茶每斤800至1200元的市场批发价,预计最低可实现产值512000元,有望实现年年翻番。

莲花塘村:

百万元土地流转收益入股建筑公司

新洲区旧街街莲花塘村地处新洲区东部山区,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农户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是武汉市典型的耕地资源稀缺、集体经济项目缺失、劳动力资源匮乏的贫困村。

2015年底,在武汉市教育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该村依法依规精准识别出了20户共77名贫困人口,其中80%以上都属于因病因残致贫。

面对村里积贫积弱的状况,武汉市教育局驻村工作队团结村委,紧紧依靠党员干部,从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激发贫困户发展内在积极性入手,通过深入走访调研、邀请专家现场考察、主动出击招商等方法,清理了莲花塘的家底。经过调研和实地查看,征询上级部门及专业机构的基础上,全村召开了党员干部大会,村里决定将闲置多年的荒山整体流转给了一家从事生态环保开发的企业。

这一笔交易,让莲花塘村集体得到了100万元的固定收益,一下子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穷汉子”摇身一变成了腰缠百万的“有钱佬”。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意识到光有钱不行,还得结合其自身资源禀赋特点和传统生产习惯来寻找发展路径。

考虑到该村建筑从业人口众多、建筑业资源丰富的特点,驻村工作队和村里决定和有该村众多建筑工人打工的湖北鼎新建筑公司开展村企联营,把资金注入这家需要资金支持的建筑企业,而该企业也给予了很好的投资回报,并优先安排该村贫困村民就业。

目前,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莲花塘村已经收到了该企业2016年18万元的合作收益,提前解决了年度集体经济增收的目标。该企业表示,希望能长期合作,以期实现稳定而持续的合作格局。武汉市教育局驻村工作队介绍,该村在片区15个工作队中率先实现了集体经济脱贫增收的年度目标。

王宏学:

工作队量身定制脱贫“方案”

41岁的王宏学,是新洲区旧街街道石咀村六组村民,全家四口人,妻子李秋娥是精神病二级残疾病人,一双儿女还在读书。

为照顾家人,王宏学没办法外出打工,靠着4.8亩耕地、林地和国家低保照顾,就近打短工,2015年全家的人均纯收入仅2600元,再加上他妻子因病治疗的医药费,家里债台高筑。

2015年10月,精准扶贫工作启动,王宏学家庭被确认为贫困户。驻村帮扶工作组和“一对一”帮扶责任人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出谋划策,为王宏学量身定制了一份脱贫方案。

一是通过医疗救助,减少李秋娥治疗费用的支出;通过助学扶智,减少孩子读书费用的支出,让孩子成人成才,阻断贫根;

二是依托石咀村现有的千亩茶园、两家茶叶公司,带动王宏学产业脱贫。具体来说,就是由工作组和村“两委会”向他免费提供茶苗,动员其将4.8亩承包地全部种植白茶、黄金茶,村茶叶种植协会负责提供技术培训、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带领其脱贫致富。

但王宏学依然顾虑重重,一是茶叶要三年才能有收益,这三年家里怎么过呢?二是自己以前没有种植过茶叶,能不能种好呢?三是目前茶叶市场行情尚可,三年之后,谁又能保证能有比较好的销路呢?

针对这一情况,工作组和村里商量决定优先介绍王宏学到茶叶公司就近打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妻子、子女,还能学好种茶技术,建设自己的茶园,把风险降到最低,确保一次成功,长久受益。

工作组和村委会还给他算了一笔账:三年后,保守估计,每亩茶叶至少收益6000元,而且茶树越大,产量越高,一年至少会达到4万元的收益,加上低保照顾、自己的打工收入、女儿将来的就业收入等,家庭致富大有作为。

王宏学欣然接受了这个方案,2月中旬至今,他忙着给4.8亩田地抽槽打凼、除草施肥、栽苗回填、浇水固根,“觉得脱贫致富就在眼前,整个生活都有了奔头。”

上一篇:16名贫困先心患儿在汉“补心”
下一篇:兴山县扶贫产业链直通贫困户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