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医疗保障基金,让贫困户暖心

发布时间:2016-06-0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张春红 夏世学

“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

昨日,望着床头丈夫的旧照,石连英思绪万千。

石连英,武汉市江夏区湖泗街均堡村人,51岁。丈夫刘昌记前年病逝,病逝时也是51岁。“他在建筑工地贴幕墙,一年到头挣几个钱很不容易。”石连英说,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做事很拼。家里的房子住了20多年,眼看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丈夫想多攒钱,盖新房。

但2012年,一次体检,查出刘昌记患有肝癌,梦想由此破灭。

第二年春节,刘昌记住院,切除了拳头大小的肿瘤和部分肝脏。同年,癌症转移喉部,又是一次大手术。

2014年,刘昌记接受放疗,可病情急转直下。医生劝说,回家吧,想吃啥就吃啥。

一个月后,刘昌记走了,没给家人留下一分钱,除了20万元债务。“他在外闯荡30年,还是败给了疾病!”石连英叹道。

在农村,“救护车一响,一头牲畜白养;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这句顺口溜,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疾病已成为农民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

江夏区卫计委主任李汉民介绍,根据调查,一些贫困地区因病、因残致贫占比高。在因病致贫中,患有大病、慢性病者,约占贫困人口30%,在个别贫困村接近50%;在致残原因中,工伤、车祸致残者不容忽视,一些原本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因此失去劳动能力,此类家庭极易演化为贫困户。加上一些地区因环境、水质等原因,不同程度存在“地方病”,也成为农村人口致贫的重要因素。

对农村地区来说,由于疾病治疗花费高、报销低,贫困家庭难以承受,“小病拖大、大病等死”的情形并不鲜见。

新农合基金捉襟见肘

新农合是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管理上以收定支,这决定了不能无限制地提高报销比例。

2005年,江夏区实施新农合的初始之年,人均筹资45元。到了2015年,人均筹资520元。“尽管提高十几倍,仍然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李汉民说。

他分析,随着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新农合报销比例不断提高,农民的正常医疗需求得到释放,对健康的要求随之提高。10年来,该区新农合住院率上涨6倍,流向市级医院的住院病人从11%上涨到29%。

种种压力下,新农合基金支出大幅上涨,开始捉襟见肘。2015年,江夏区人均住院报销比例54%,人均报销金额为3180元。被寄予厚望的大病保险,人均报销比例则提升至57%。

剩下的缺口,比较富裕的家庭尚可,而对于贫困家庭,仍是横亘在脱贫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江夏区层层摸排,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村低保家庭成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孤儿纳入医疗保障扶贫对象,共13016人。据测算,每年精准扶贫对象患大病约300人,人均费用4.6万元,报销后,患者还要负担两万余元。

让最需要帮扶的群体得到关怀

如何拔掉因病致贫这一“贫根”,成为一道现实而紧迫的扶贫难题。

今年,江夏区财政出资,拿出800万元设立精准扶贫医疗保障基金,无疑是一剂良药。

政府兜底,扶贫对象区外住院报销80%、区内二级医院住院报销90%、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95%。“不是数字游戏,而是真金白银。没有报到规定比例的,一率补齐!”李汉民说。

听到消息,石连英有些激动。在照顾丈夫的最后日子,她的胆囊结石时常发作,疼痛难忍。可是,家里已有一个重病人,她不能也不敢再去看病。丈夫走后,面对20万元外债,她还是没有勇气。直到今年,她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

5月9日,石连英入住江夏区人民医院,取出多枚结石。住院13天,花费1.28万元。村干部告诉她,新农合、扶贫基金将报销90%,自己只出1280元。“这么好的政策,不怕病不起,脱贫有希望了!”石连英兴奋地说。

对此,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王全认为,这种做法没有把扶贫当成是“大锅饭”,没有搞平均主义,而是一种针对特别群体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扶贫方式,让最需要帮扶的群体得到社会的关怀。

上一篇:通城县华家村打好扶贫“组合拳”
下一篇:16名贫困先心患儿在汉“补心”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