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会君 许应锋 通讯员 周玉娟 周锋
不占水库,不挖鱼塘,“洗脚上岸”后能继续养鱼为生吗?答案是:可以!
2022年,丹江口渔民建成1048个“陆基循环鱼桶”,养殖翘嘴鲌、桂鱼、鲈鱼等名优特产鱼,年产鱼1000万斤,相当于过去5000亩水塘的养鱼产量。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看到,“陆基循环鱼桶”用镀锌板、PPR材料、水泥池制作,直径在5米到22米之间,高度不超过2米,桶底呈“漏斗状”,方便水流和鱼粪便排放。鱼桶配置增氧、净化和杀菌设备,每个桶投资在3万元至20万元不等。
丹江口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承担着守护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重任。根据《南水北调工程供水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等,丹江口水库最高水位线172米以下库岸区域内禁止养殖。该市水产服务中心副主任熊罡介绍,“陆基循环鱼桶”节水节地智能化、高产高效零排放,适合在丹江口推广。
“含新量”:设备自动增氧
养殖户张军锋曾在丹江口水库有40多口网箱。如今,他和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何文刚合伙,创办丹江口辰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蒿坪镇卢嘴村流转土地160亩,新建40个鱼桶。
何文刚负责工程技术,他负责养殖技术。“鱼苗进桶,设备一打开,增氧、鱼粪便过滤、疾病防治等,全靠一套程序搞定,这就是将渔业工厂化了。”张军锋总结。
该基地鱼桶配有增氧机、微滤机,还有生物净化池、附着细菌的K5球。设计很讲究,如:水流的速度为鱼游动速度的1.5倍,以最低的能耗让鱼多运动。
位于均县镇寨河村二组的奔富智慧渔业,8000平方米车间里,59个大圆桶分两列一字排开,年产成鱼50万斤。基地负责人许文化十分悠闲,经常在院子里晒太阳:“设备一打开,基本不用太操心。”基地办公室一楼,大屏幕显示着每个鱼桶的温度、溶解氧、氨氮含量等参数。鱼桶还装有传感器,比如氧气不够,设备会自动给桶里增氧。
“含金量”:每斤降低成本0.5元
“一个8米直径的鱼桶,养殖量相当于5亩水塘。”张军锋说,“陆基鱼桶模式节地,更节水。”
许文化深有同感:“20个8米直径的鱼桶产量,抵得上百亩鱼塘。”许文化把手伸进水里,能看清手指。“水质好,鱼的品质才会好。这一桶有鲈鱼8000尾,长到一两斤卖,能卖20万元,较传统养鱼每斤降低成本0.5元以上。”
均县镇关门岩村的金陂渔业,是一家国营渔场,36个养鱼桶,依次标识着银鳕鱼、太阳鱼、翘嘴鲌等鱼苗种类。鱼儿畅游,时而跃出水面。负责人张开刚介绍,一个8米直径的鱼桶,养着5000尾鲈鱼。“鱼儿密度高,疾病防治很关键,控制得好的话,预计最多可以养到1万尾。”
“每个鱼桶都是一个单独的循环系统,可以装高倍放大镜,提前观测鱼苗鳞片防控疾病。”张军锋说。
“含绿量”:微滤机处理尾水
记者在奔富智慧渔业基地的墙角,发现一堆“废铜烂铁”。“这是刚拆掉的全新增氧机。”许文化说,原有100多台增氧机,能耗高、噪音大,经技术员改造后,基地仅用4台大功率增氧机,一个月至少节约电费6000多元。他还打算在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板,“不仅节能省电,还能给车间保温,促进鱼苗生长。”
位于石鼓镇九龙桥村的丹江口市裕水鲜水产品有限公司生态瘦身鱼养殖基地,有300多个直径5米的镀锌板鱼桶。“不投饵、不投料、不投药,我们就把鱼儿放桶里‘减肥瘦身’。”镇长熊欣说,“鱼儿在水里‘瘦身’30%,把土腥味排出去后,再直供北京。”对于尾水处理,该基地鱼桶装有微滤机,再集中排入三级净化池,最后再循环利用。
曾经,“百里万箱下汉江”是丹江口的一大盛景,位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一度也被渔民称为“聚宝盆”。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库区12万只网箱全面取缔。随着长江大保护和长江10年禁渔推进,丹江口也禁止生产性捕鱼行为。这期间,该市共计万余名渔民“洗脚上岸”。
“很多人祖祖辈辈都在养鱼,渔民有情怀、有技术,在以保护为主的库区,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是一道难题。”十堰市水产局副局长张现利说,大家探寻过流水池养鱼、稻田综合饲养、集装箱养鱼等多种方式,山区水面有限,均难以成规模,“陆基循环鱼桶带来新希望,期待丹江口出现万亩陆基循环鱼桶养殖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