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组织振兴> 正文

牢记殷殷嘱托 接续砥砺奋进 鄂州全域城乡融合发展画卷磅礴舒展

发布时间:2023-07-21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鄂钢与城市相融共生。

鄂城区汀祖镇董胜村,乡村旅游公路四通八达,道路两旁绿树掩映,风景如画。

2022年7月17日,花湖机场建成投运。

2022年春,华容区段店镇长江边的油菜田美如画。

梁子湖生态持续改善,冬去春来,群鸟翔集。

鄂州金刚石一体化产业园吸引众多企业入驻。

葛店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我省长江大保护投资最大的单体项目——鄂州樊口江滩,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景美如画。  

“科技兴农,粮食安全要靠自己。”
  “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当天下午,他先后来到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镇东港村水稻育种基地和长港镇峒山村,与干部群众座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从湖北省首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到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鄂州牢记殷殷嘱托,接续砥砺奋进,勇立潮头,敢为先锋,不断书写城乡融合的富美新篇,交出破题示范的时代答卷。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区域联动、融合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缔造、基层治理……十年来,在一项项创新措施的落地见效中,鄂州不断将蓝图一步步变成实景。
  2022年,鄂州人均GDP10.7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万元,居全省第3位;城乡居民收入比1.76:1,位居全省第一梯队,绝对值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67.12%,全省第二。
  做强“农业芯片”,建设农业“种谷”
  风拂沃野,绿秧起伏。走进位于杜山镇的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东港水稻育种基地,连片的试验田里,绿油油的秧苗正拔节生长。
  10年来,武汉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团队矢志不移,为国家粮食安全倾智倾情,东港水稻育种基地在基因发掘、品种培育与推广等方面取得诸多新进展。
  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建成以来,以朱英国院士为首的几代专家学者接力研发红莲型杂交水稻,并在国内外大面积推广,为保障国家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一年过两个夏天,多种一季水稻,大大加快了水稻育种科研速度。”鄂州基地负责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章志宏介绍,多年来,团队接续“南繁北育”,每年11月赴海南岛,5月回到鄂州,追光选育优质稻种。近5年来,团队已获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植物新品种权25个、审定水稻新品种10多个。
  章志宏说,“红莲型”具有高产优质、耐高温、氮高效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累计种植面积超4亿亩,占我国出口东南亚国家杂交稻种子的70%。其中,朱英国院士团队培育的超级稻“珞优8号”2018年被越南农业部授予粮食安全金奖。目前,基地成为首批2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
  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为探索我国未来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武汉大学团队在稻谷高产、资源高效(双高)水稻育种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上已取得原创性进展。“清水养稻”取得突破后,既环保、又高产,让中国人吃饱又吃好。
  “水稻育种已成为鄂州发展现代种业的一张名片。我们牢记,做强‘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鄂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方勇利表示,该市近年来坚定不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守好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
  出台全省首个《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七条”,全市粮食种植面积59.08万亩,稳产5亿斤以上;成立鄂州市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推动洪山实验室主任张启发院士绿色超级稻品种培育示范项目、武汉大学鄂州水稻基地、国家级武昌鱼原种场等40多家“国字号”基地扩建提档;列出84项科技支撑需求清单,精准对接21所高等院校,攻克一批种源关键技术难题,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转化链条,重点打造武昌鱼、种业、生猪、粮油、果蔬、花木等6条产业链,初步形成鄂州现代农业“种谷”,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实施生态治理,留住“山水乡愁”
  十年来,全市紧抓“水”这一关乎鄂州发展的“牛鼻子”,以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路径更加明确,由点及线再到面,探路生态环境治理革命,探索生态价值实现工程,留住“山水乡愁”。
  峒山社区辖6个自然湾、3000余人,前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国营农场。10多年前,因为城镇化加速,加之生活环境变差,不少人举家外迁。
  2017年起。这里启动“厕所革命”,采取奖补方式发动村民改厕入室。在此基础上,铺管网、建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压缩站,实现雨污分流全收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6%。如今,这个一度沉寂的乡村,又现往昔热闹情景。
  生态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鄂州壮士断腕,行动迅速。
  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鄂州86.7公里长江岸线上,非法码头被拆除,敏感工业园区被迁出,非法采砂船无处遁形……铁腕治江,一锤重似一锤,长江生态屏障越筑越牢。
  樊口公园,这里曾经是散乱污企业的聚集之地。2017年,湖北省长江大保护投资最大的单体项目在这里开工,总投资达70多亿元。历时5年建设,樊口公园不仅成为市民休闲打卡之地,而且开创了长江流域3个第一:长江第一宽的滨江生态风貌带,长江沿岸第一个水上植物园,长江第一个自然式鱼类洄游通道。
  百湖之水,化“忧”为“优”。自2013年起,鄂州对境内119个湖泊统一登记,编号管理,实施“水”“源”同治,实现人水共生。
  继全面退出一般工业、封山育林以后,梁子湖全面禁捕限养。同时,鄂州主动退垸(湖、田)还湖,一批子湖重回母亲湖怀抱;鸭儿湖水系实现八湖连通,青天湖、曹家湖、垱网湖等14处圩垸实现永久性还湖,洋澜湖实现江湖连通,自然生态修复让花马湖“长大”了2000余亩……
  治水不治岸,干了也白干。为此,鄂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全面推进城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率先取消生态区域和农业乡镇工业增加值考核,对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只予不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以绿色为底色,以“颜值”增价值,鄂州出台《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让群众站“C位”,广泛掀起共同缔造“提质、扩面、升级”建设热潮,推动村组各美其美、全域绽放。成功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治理项目,获中央奖补资金7500万元;完成71341座农村户厕入户摸排并制定整改方案,实现“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行政村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13%;整市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利用率达97.82%,位列全省前三;建成美丽乡村整治村98个。杜山镇、泽林镇、庙岭镇、临江乡获“省级生态乡镇”称号,段店镇孙彭村、庄屋村等10个村获“省级生态村”称号。
  坚持三产联动,让“乡愁”变“乡恋”
  城是乡的叶,乡是城的根。山青了,水秀了,村美了,是不是意味着城乡之间的差距就变小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推进城乡融合,培育产业振兴乡村,鄂州激发“老乡”们的内生动力,将乡村变景区,让“乡愁”变“乡恋”。
  城乡融合,大局着眼,小处着手。“四好农村路”连万家,电商网络进千村……鄂州在用自己的细节,温暖融合着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在进退之间产生的咬合不均,寻找并解决着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交织。
  四峰山下。曾经资源枯竭的矿区,变成了“十里画廊”。“90后”青年陈英返乡创业,当鄂州第一朵滑翔伞花从这里飞起,山下田间劳作的乡亲感叹,新的乡村时代来了。梁子湖边“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金恢华返乡创业10年,流转撂荒地种植鲜切花,基地从最初的30亩扩大到600多亩,成为当地“老乡”眼里的“花公子”。南迹湖畔。台商郭杨福引数亿元资本入乡进村,打造农文旅融合乡村共同富裕样板工程,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气温上升,蝉鸣吱呀。人潮涌进岳石洪的夏天,热闹蔓延了整个村子。徒步的游客在举人沟里挥洒汗水,嬉闹的孩子在桃花溪里捉鱼捞虾,喧闹声惊醒了沉睡的山峰。
  从不足百人的“空心村”到投资创业的热土,岳石洪村是全市农文旅深度融合促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之一。近年来,鄂州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工作,引导传统乡村产业突破原有产业边界及束缚,形成优势资源相互结合、功能相互补充、效益相互促进的新模式、新业态。
  以岳石洪村为蓝本,2022年,鄂州在全省率先开启农村闲置资源整治,编制完成农村闲置资源概念性规划,将300多公里文旅绿道系统串联,形成“一环十点五场景”,美丽村庄由点成片。重点瞄准农村地区闲置厂房、农房、矿井、学校、物品以及土地等“六闲”资源,搭建农村“六闲”资源流转交易平台,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信贷担保,将退出的厂房、农房、矿井、学校以及土地整治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满足农民居住需求、城市近郊区发展和村庄产业发展。
  做足“接二连三”文章,鄂州高度重视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统筹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打造基本功能完备又保留乡味乡韵的宜居乡村。打造“沿梁子湖、沿长港河、沿武鄂高速”美丽村湾精品示范带,建设连线美丽城镇、连片美丽乡村。全市已建设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名镇2个,省级旅游名村6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14个,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开展要素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近年来,鄂州市通过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化解村级债务,壮大村集体经济,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系列要素改革压茬推进,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如何破解城乡融合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出回答。2019年5月,鄂州入选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目前,全市完成322个村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出城中村“莲花模式”、拆迁村“大垅模式”等具有示范意义的改革模式。
  沉睡的资源被激活,鄂州的小农生产正加速迈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2022年全市工商资本下乡企业265家,建设农业示范园区23个、田园综合体13个、良种苗木繁育项目82个、生产加工项目24个、三产融合发展项目113个,总投资额近48亿元。
  污水管网进湾组、53名妇女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从负债到年收入59.8万元……华容区韩畈村,一个省级贫困村已然发生蝶变。
  鄂州市农业农村局介绍,近年来,该局采取“清、免、减、抵、扶”等措施推进村级债务化解。截至去年9月底,全市负债10万元至50万元村已全部提前完成债务化解任务。
  在此基础上,鄂州市在322个村和54个小组成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并进行登记赋码,具备市场主体资格,其中成立股份合作社105家,经济合作社271家,先后已有四批3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申报并列入湖北省新型村集体经济扶持计划,每村获得50万元扶持资金。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近年来,鄂州市委组织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围绕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实施“头雁”培训工程,开拓网上销售模式,助推鄂州武昌鱼、梁子湖螃蟹、胡桥豆丝等特色农产品走出鄂州、走向全国。
  科技赋能,推动产业振兴加速提能。鄂州先后引进嘉禾、海大、大场科技等大型水产养殖企业和湖北水产集团,成功申报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建成国内楼层最高、单体规模最大的26层“养猪楼”,新申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新创建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蒲团乡(稻米)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杜山镇成功申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2020年,华容区入列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2021年开始,华容区与省农科院科研示范基地合作,开启“无人农场”建设试点。目前,鄂州市已在华容区、梁子湖区构建“农业机械化服务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北斗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互联网技术,提升科学管理手段和农机作业水平。
  城市转型升级,构筑“两区一枢纽”
  2022年,鄂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全国第一个《关于加快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全市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年度工作要点实施方案》,形成城乡融合“1+N”的政策体系,明确具体工作抓手与目标任务,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添柴加火。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的关键之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对鄂州寄予深切厚望,明确要求“打造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
  《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和《武汉新城规划》相继推出,以花湖机场和武汉新城为突破口,加快推动武鄂黄黄核心区发展,进一步凸显鄂州作为两个省级重大战略核心承载区的重要地位。
  “我们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两区一枢纽’,努力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荆楚篇章作出更大贡献。”鄂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鄂州具有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
  全域“一盘棋”,强县促融合。抢抓建设武汉新城战略机遇,率先出台强县工程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区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形成特色鲜明、多点支撑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持续实施“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着力提升城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满足农民到城区就业安家需求和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推开一扇窗,鄂州已与世界相连;打开一道门,鄂州正融入全球供应链。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千年吴都迎来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播撒在鄂州大地上的一粒粒种子,已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策划:中共鄂州市委宣传部
  文字:李洪江 黄朝晖 曹彦 等
  图片:薛婷 胡战军 等

上一篇:湖北持续强化农村供水保障——“水来了,生活就滋润了!”
下一篇:枝江社区微治理,让居民唱主角 “小家”齐心协力为“大家”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