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组织振兴> 正文

产业兴旺鼓荷包 民生改善增福祉——应城着力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发布时间:2023-09-22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应城市杨河镇马堰村“丰”景如画。(万阳 摄)  

应城是农业大市,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应城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取得可喜成绩,荣获“中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等称号,在孝感市2022年度农业农村工作考核中排名第一。
  近日走进应城乡村,处处可见产业兴旺鼓荷包、民生改善增福祉的喜人场面,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应城糯稻“丰”景如画

应城市田店镇富水社区农民割谷忙。(冯璇 摄)  

应城是全国商品粮大县、籼糯稻生产大县,有“全国籼型糯稻生产第一市”之称。
  近年来,应城每年列支1000万元支持糯稻全产业链发展,从源头抓起,全过程管控,着力擦亮“应城糯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金字招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促进粮农增收。
  今年全市糯稻种植面积达39万亩,预计亩产1300斤左右,已收粮食均达到国标三等以上,当前收购价在每斤1.75元左右,较上年同期高0.3元左右。
  凭借规模和品质优势,应城糯米成为五粮液、绍兴黄酒、银鹭食品、三全食品、思念汤圆等品牌的原料。
  藏粮于地 好田好水促高产
  9月19日,天鹅镇八里畈高标准农田里,几台收割机来回穿梭,将糯稻颗粒归仓。
  “亩产干谷1200斤,一亩田可以纯赚八九百元!”应城义友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学刚满脸喜色,今年他种了400亩糯稻,大获丰收。
  去年以来,应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惠及八里畈,将“小田”变“大田”“瘦田”变“肥田”“旱田”变“水田”,建成4600亩的“千亩方”良田。陈学刚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流转了1100多亩。
  “原来这里不是缺水就是被淹,村民种一季小麦、一季黄豆,一亩田最多产700多斤小麦、200多斤黄豆,赚400元,遇到天灾就得亏本。”陈学刚说,今年也遇到干旱,但水到田头,没受灾。
  好田好水带来好收成,受益的不仅仅是陈学刚。
  应城积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26.26亿元,按照“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的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60.25万亩。此外,结合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实施大型机泵站建设工程,打通灌溉设施建设滞后堵点,构建起大渠小沟立体水网,有效缓解了“北旱南涝”问题。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该市推动水稻产业由“散户种植”向“大户经营”的转变,糯稻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至83%,种植规模、种植品质和种植效益全面提升。
  藏粮于技 优种优种提品质
  “多亏了农技部门帮忙,今年40亩糯稻卖了7万多元,纯收入3.8万元。”9月18日,田店镇畅马村下钮湾67岁的杨水生盘算今年种糯稻收入,心满意足。
  今年插秧时,遇上低温阴雨天气,水稻生长受到影响,但好在他种的红糯一号比较耐低温,加上农技部门在虫情监测、施肥、打药等方面精心指导,亩产干谷仍达到1300斤左右,每斤卖到1.72元,比籼稻要高四五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经过多年种植,应城改变糯稻“百余品种打乱仗”的局面,重点推广种植红糯一号、珍珠糯等优质品种。
  近年来,应城市农业技术部门牵手省农科院、华中农大、孝感市农科院等单位,自主选育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组合“蒲糯888(又名龙王糯81)”,今年5月通过国家审定;还从中国水稻所、省农科院等单位引进黑糯、紫糯、红糯等特异型糯稻品种3个,将从中筛选出营养价值高、米质好、产量高、综合抗性好的新品种。
  种好,还得种好。
  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应城以农业科技“五五”工程为抓手,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打造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应城糯稻通过省级地方标准审定,立起了糯稻的田间标准,产出的应城糯米,质地匀、色泽亮、糯性强、口感好,含有10多种微量元素,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8%以上,出酒率达51%以上,备受市场欢迎。
  延链补链 优加优销增效益
  走进湖北中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交售糯稻的货车、拖拉机排成了长龙。
  收购的糯稻,烘干后进入加工车间,米壳分离、各尽其用。
  “整米包装出售,碎米加工成糯米粉,稻壳加工成粉卖给饲料企业,吃干榨尽。”在公司产品展厅里,湖北中磐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登洲指着琳琅满目的产品介绍,中磐品牌与“应城糯米”区域品牌共建共享,产品畅销全国。
  湖北中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20万吨全自动稻谷生产线、两条年产10万吨小包装全自动精米生产线。三期项目正在建设,新增年产15万吨糯米粉生产线,提升应急粮日烘干能力2400吨,进一步壮大深加工规模,延长做精产业链。
  该公司坚持联农带农,采取磐农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整村推进订单服务等模式,为农户提供从种子到收购全产业链服务,带动应城数千农户种植水稻5万多亩,共享增值效益。
  近年来,应城构建“区域公共品牌+龙头企业品牌”联动机制,支持湖北中磐、汉谷农业等企业实施质量提升、标准引领、品牌创建工程;探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电商物流一体化经营”模式,吸引绍兴黄酒、湖北中磐等企业与5000多户农户延长糯稻产业链,共享产业效益,并搭建“互联网+电商云平台”,打通应城糯米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体系,助农亩平增收300元至500元。
  目前,应城有20多家规模糯稻加工企业,年加工销售糯米、糯米粉等产品2.2万吨,总产值达12亿元。
  棚下养鳖 棚上光伏
  汤池甲鱼与众不同
 

应城市汤池甲鱼现代产业园。(蔡雄 摄)

应城汤池,不仅仅有温泉。
  近日走进汤池甲鱼现代产业园,棚下养甲鱼,棚上光伏发电,蔚为壮观。
  汤池养甲鱼,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甲鱼喜温,应城市汤池镇地热水产实验室探索出温泉水养甲鱼技术,养出的甲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具有补血活血、滋补身体、养颜护肤的功效,畅销武汉、北京、湖南等省市,占据了湖北人餐桌的“半壁江山”。
  近年来,汤池甲鱼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汤池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先进乡镇,甲鱼跑进快车道。
  为进一步擦亮地理标志金字招牌、叫响“楚天甲鱼第一镇”名号,去年汤池镇参照工业产业集约发展模式,建设集育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甲鱼产业园。
  产业园计划投资3亿元,占地1000亩。今年6月,一期项目完工,养殖户参与建设温棚65个、共7万平方米,湖北省高投能源有限公司入驻一期投资3500万建设6MW光伏项目,农光互补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温棚里,控温、增氧、水体监测、供排水等,全过程数字化、自动化管理,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光伏板发的电,为池内养殖水增温,能耗减少50%,能效提高1倍,养殖户只需按农业用电价格八折支付电费。
  产业园还及时引进转化技术成果,每平方米产量由60斤提升至90斤。一期项目,可年新增甲鱼产量500万斤、产值1亿元。
  “除去甲鱼温棚、饲养池等建设投资费用,每亩能收益近30万元。”产业园养殖大户唐余庆对入园养殖充满信心。
  受益的何止养殖户。土地流转户拿土地流转金,村集体得光伏占地租金,政府享有光伏企业发电上网形成的税收,联村企业享有园区供电、供热、供水、污水处理经营利润。
  目前,汤池甲鱼养殖面积达5000亩左右,年产量2000万斤,年产值近4亿元,带动近千人增收。
  今年,汤池又捧回全省“灵甲小镇”金字招牌。泡温泉、品甲鱼,汤池旅游方兴未艾。
  寄递物流进村 掌上买卖便民 

邮递员在应城市郎君镇知府村“应达万家”寄递物流综合便民服务站取件。(冯璇 摄) 

“以前给同学寄麻糖,要跑到田店镇上,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寄了,特别方便。”9月19日,田店镇畅马村“应达万家”寄递物流综合便民服务站,村民杨圆慧为同学选购了田店特产——手工麻糖、麻糕,坐等快递员上门取货。
  杨圆慧感受到的“方便”,如今在应城281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便民服务站均已实现。
  寄收快递不方便,曾是农村居民的一块心病。应城以建成“全省农村寄递物流样板县市”为目标,成立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寄递物流高质量全覆盖进村建设指挥部,顶格推进。全力打造“应达万家”服务品牌,畅通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该市锚定“全省一流”标准,投入8200万元建设电商物流产业园、共配中心、邮政业发展中心。目前,日处理邮件5万件;市财政投入300余万元用于村级便民服务站点建设。
  为把好事办好,该市动员群众参与村级网点选址。按照“多点合一”“一点多能”原则,推动“便民服务+电商销售+寄递物流”互融互促,实现“网购、寄递、销售、金融、生活、创业”不出村。
  东马坊街道程西村寄递物流综合便民服务站负责人程伊伟,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站立行走困难。初中毕业后,他在家经营小超市,兼顾着帮助左邻右舍维修手机、电脑等物品。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村民隔离在家,他利用微信群每天按时统计各家所需的生活物资,采购、打包后,由父母送到村民家门口。将便民服务站设在他家小超市,村民非常认可。
  为保证运营可持续,该市将232个村级服务站设在农村商超便利店,其他49个分设在电商供销服务站、原邮政公司村邮站、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等地。
  快递进村,快是关键。应城促成邮政公司与8家社会快递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配送渠道,将农村干线邮路优化为7条,将市镇村三级配送升级为市村两级配送,邮件直配到村时间缩短2小时、农村收寄时间缩短8小时。
  “农产品保鲜期短,快递进村,寄收提速,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应城市老兵筑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起飞感激地说,他种的20多亩“丑香瓜”通过寄递物流发货,省时省力,每亩地可增收近2000元。
  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寄递物流担当重任。应城探索推广“快递+电商+供销+农户”发展模式,促成市供销社与“蒲城众创”平台合作,建设应城供销农产品对接基地,设立农副产品特色馆和体验专区,线上线下展销。共配中心正式运营半个月以来,农村电商销售额环比增长154%,助农增收300余万元。
  “湾湾亮”照亮湾路暖民心 

村湾亮起来,村民舞起来。(何博 摄)  

“现在有了路灯,晚上在堤上散步安心了。”近段时间,应城市义和镇新村村民张婆婆几乎天天到龙赛湖张万大堤散步。
  在以前,她可不敢天黑出门,担心摸黑摔跤。
  今年上半年,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应城党员干部收集反馈群众相关意见,呼声较高的一条就是农村路灯不足问题。
  经过调查,应城全境271个行政村、2626个自然湾,有乡道497公里、村级公路1485公里,因为路灯安装数量不多,群众夜间出行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
  群众有期盼,政府有回应。应城立即启动农村路灯“应亮千湾”工程。
  该市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发动群众共谋共建,“一湾一策”编制建设方案。通过“财政奖一点、乡镇拿一点、村里出一点、群众捐一点”的方式,整合和美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发动属地企业、“四有人士”捐资,筹集资金2510万元。
  杨岭镇潘集村,是最早实施“应亮千湾”工程的村。
  路灯预埋件刚进村,82岁的老党员潘明章就带领50名村民来到各安装点,帮着开挖土坑。很快,全村147盏路灯安装完成。
  截至8月上旬,全市2626个自然湾全部装上路灯,实现了“湾湾亮”。
  为管好路灯,该市引导各村湾采取村民自治积分制奖励办法,激励村民参与路灯管护。
  集贸市场焕新颜 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应城市军民共建集贸市场焕然一新。(冯璇 摄) 策划:中共应城市委宣传部

“新市场蛮整洁,在这里能买到放心菜,也不用晒太阳。”9月20日一大早,住在军民共建集贸市场附近的陈女士提着菜篮子,来市场挑选午饭需要的食材。
  该市场始建于2002年,由于长期缺乏修缮,市场顶棚破损严重,摊位破旧,灯光灰暗,市民买菜体验差。
  小市场关乎大民生。去年7月,应城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期盼,拆除重建该市场。今年3月,新市场投入使用。
  新市场建有标准化停车场,经营区域共两层,总建筑面积5767平方米,较老市场扩大一倍多,设有商铺64个、摊位80个,实行干湿分离、生熟分区,取缔活禽交易,完善活鱼宰杀台等设施。
  市场内配有复称台、农产品检测室、消防控制中心、母婴室等设施。每天每个商户抽检2个至3个产品,抽检结果在市场内的电子屏上发布,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在这里做生意好得很,我喜欢!”商户杨桂兰同样为市场点赞,好环境带来了人气,她的生意比以前更好了。
  去年以来,应城秉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采取新建一批、升级一批、改造一批建设模式,整合项目资金1.8亿元,将中心城区光明大市场、劝业市场、富圆市场等7个集贸市场,升级为高端、多能、便民的“新菜篮”,惠及周边群众10多万人。

上一篇:外修生态、内承人文、产城融合——随州奋力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下一篇:汉川331个村快递到村全覆盖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