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的特色村寨——宣恩县彭家寨。
恩施州乡村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
在鄂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群众一起写春联。
鹤峰县石龙洞村特色民宿。
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道出了各族群众“在一起”的坚强决心。
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五共”原则阐明了基层治理需群众“一起干”的深刻内涵。
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将各族群众关系从“在一起”空间距离,升级为“一起干”心灵连接?如何通过共同缔造活动开展加深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情感信任?
湖北省民宗系统积极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找准各族群众共同关心的“最大公约数”,激发共同缔造内生动力,让各族群众在每件村头巷尾、门前屋后的大事小事,日常生活中急难愁盼的商量解决中,真正融成一家人。
察民情 坚持找准“最大公约数”
湖北是多民族省份,56个民族俱全,少数民族人口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格局。一个社区、村落中居民民族成份不同,生活中的诉求却存在大量重叠交叉处。
基层治理涉及各族群众切身利益,只有摸清基层实际情况,转变“大包大揽建设”的思想,为群众提供说话的机会和平台,才能让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兰香小院是一处侗族聚居村落,同时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通过座谈交流、村组夜话、屋场会等多种形式,运用干部入户走访、包保联系制度和微信群、QQ群等平台,收集民意需求,形成问题清单。经分类梳理,由院落理事会进行合规性初步审议,再提交群众会表决通过,累计收集意见48条,通过院落理事会商讨23条被纳入共建项目,形成项目清单及时解决。
找准各民族群众的“普遍关切”和急难愁盼,才能调动起大伙儿共同缔造的行动热情。走进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大房坪社区麻溪冲小区,绿树成荫,草坪连片,流水潺潺……此前,绿化是无物业小区长期以来“老大难”,由于无人管护,树林中垃圾遍地、杂草丛生,周边居民反映强烈,社区为此发动群众参与“认领一棵树,共护幸福林”活动。“认领一棵树”所带来的共同缔造化学反应迅速引爆。麻溪冲召开20多场恳谈会征求意见建议。经社区党支部汇总梳理,“大党委”和乡镇党委研讨解决办法,县委负责人实地调研并支持决策,过去脏乱差的麻溪冲“无人理小区”变成了人人管的“最幸福小区”。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三渔冲村党支部围绕天然气入户项目先后召开3场湾组会,参与群众256人。按照群众提议、支部审议和群众表决的方式,一致通过《三渔冲村天然气入户共同缔造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堰湾楠树下议事,82户群众代表现场签订《天然气入户共同缔造项目承诺书》,同意率达到100%。为保障项目后期运维,村民还推选出7名党员代表和群众担任项目小组长,会同天然气技术专家成立项目监督理事会,共同管进度、管协调、管质量、管后期,让群众真正成为了天然气项目建设管理的主角。
基层治理的场景纷繁复杂,在多民族社区、村落中开展共同缔造需要考量的因素更多。只有找准问题症结,才能驱动基层治理效率提升,方能跑出共同缔造加速度。
隆冬时节,12公里的向家河静静地流过宣恩县万寨乡的向家村、长堰沟、芷药坪、石心河4个村。2022年4月,万寨乡成立了宣恩县第一个联村党组织——向家联村党委。从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人才配备等实际出发,向家联村党委按照整合要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以联村集体为股东,联合成立恩施州鑫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除去企业日常开销、工人工资等成本,剩下的收益都归联村集体所有。
联村党委成立后,打破行政村边界,整治撂荒地480亩,流转4个村农户共1200亩土地,统一规划实施片区产业项目。土地平整后,2000平方米的连栋科研育苗棚、1万平方米的立体种植连体棚和10万平方米的单体种植棚相继建起来,通过轮作耕种,发展草莓、西瓜、羊肚菌、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目前,向家片区农耕研学、餐饮民宿、采摘体验、观光露营、水产养殖、现代农业六大功能分区已初步形成。
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坚持把会议室搬到群众屋场,做到会商在基层、群众来参与、众人来商量、办法大家想。林区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饶红梅带队与群众促膝交谈,了解情况,询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同时,按照“一户一策”主动上门征求意见建议,多次组织“诸葛会”围绕美丽乡村“怎么建”“建成什么样”“由谁来建设”“建后谁来管”,老旧设施“怎么改”“改成什么样”“由谁来改造”“改后谁来管”开展讨论,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切实让干部和群众想在一起、谋在一起、干在一起。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朝阳寺镇鸡鸣坝村组建了机制健全的乡贤理事会和院落议事会,吸纳600多名热心村民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院落建设。在院落改造中,乡贤覃光培主动将自家吊脚楼改造修缮,免费提供给党小组、网格和院落理事会作为活动场所。党员覃子端带领村民筹资60余万元,让地10余亩,安装路灯、修缮古井及清代朝门。村民陈艳捐赠的1.6亩土地建成的院落“同心池”水车和荷叶相映成景。如今在鸡鸣坝村马家营院落,“最美带头人”故事宣传栏十分醒目,竹篱笆圈住的小菜园,整洁漂亮的院落引来不少外地人游玩。
聚民意 坚持让群众唱主角
单纯的政策性给予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和一时的困境,不能形成群众利益的长效保障机制。只有坚持民事民提,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共同缔造的前提基础,才能充分发挥群众创造力,让群众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成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主导者和践行者,才能实现党和人民同心同向,共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共确定9个共同缔造试点村(社区),通过制度建设为共同缔造提供坚强保障。
共同缔造开展以来,来凤县负责人驻点联系,从乡贤中选优充实村“两委”班子,并纵向健全“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村民自治组织”四级组织架构,将党的领导延伸到湾组;横向实行“包片联户”制度。截至目前,全县共成立党小组58个,党员中心组192个。其中,来凤县精神堡社区整合志愿者、下沉党员干部、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组建6支“张富清先锋队”,借助来凤“金太阳”、爱心妈妈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开展义务巡逻、爱心义剪、便民服务等各类活动,服务居民3000余人次。
“笔陡峭壁两面山,中间只有丈把宽,出门都是光棍汉,油盐全靠卖鸡蛋”是宜昌市车溪村曾经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车溪村坚持以“民族团结亲如一家”为根本,以景村一体融合发展为支撑,推动共同缔造走深走实,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工程、安全饮水工程、村组公路硬化工程、特色民居改造工程,全村90%的农户实现了环保、绿色、健康的居住目标,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村里设有民俗博物馆、农耕博物馆、水车博物馆、毕兹卡演艺厅、摆手堂等;深入挖掘居民中的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组建“四队三会一社”,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如今的车溪,村民富了、村貌靓了、观念新了,全村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生活蒸蒸日上。
宜昌市伍家岗街道江山社区位于宜昌市城东,辖区内居民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18个民族。江山社区形成社区大党委、小区党组织、包联单位、辖区单位、党员志愿者“五位一体”的基层组织体系,持续优化“点单”机制,累计办成群众关心的实事200余件;吸纳80名少数民族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共同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困难帮扶、文明创建等工作。在群众共治共管平台上,江山社区还建立起与各族商户间“一对一”“一对多”长期帮扶机制,组织就业技能培训会、招聘会,外来各民族群众从业人员就业率达100%,帮助扩大经营和增加收入,让他们能够留得下、稳得住、融得进、能致富。
群众当家唱主角,共治平台拉近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的距离,让基层治理在共同缔造中逐步将“你和我”变成“我们”。
鹤峰县石龙洞村过去因地质条件、交通短板让村民吃旅游饭吃不饱、吃农业饭吃不好。湖北省民宗委工作队进驻后,与村“两委”一边积极争取财政资金落地石龙推进交通建设,一边谋划用好帮扶资金弥补交通短板,同时还引导乡贤支持加强人居环境微改造,系统推进交通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整治与共同体建设。广大村民参与村庄建设,改善了居住条件,增进了邻里团结关系,带来了经济收益,越来越多的在外村民回村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村休闲,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持续改善。
武汉市武昌区起义门社区的维吾尔族姑娘古力加马力,因学习语言与起义门社区结下缘分。她在社区“红石榴学堂”学文化、学技能、交朋友,成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在她的带动下,众多的“超级马力”们积极参与文明创建、环境美化等工作,凝聚起各族群众共同缔造幸福家园的“大合力”。此外,依托新就业群体驿站,起义门社区还升级打造司机之家“一站一家”式共建性服务阵地、“红色方向盘”志愿服务队等群众自我服务平台,有效发挥该群体户外工作“一线探头”作用。
惠民生 坚持用事实说话
共同缔造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念,更不是远在云端的目标。它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实实在在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中心,致力于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围绕群众切身利益、最关心的事而运行。
宣恩县晓关侗族乡桐子营村结合“村庄清洁日”活动,对公路水沟清理整治,增设垃圾收集箱,调整垃圾收集点,对组级庭院进行花草美化。同时,突出党员带头示范,带动群众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动员家人亲友用“一把扫帚、一个箩筐、一个铲子”自觉自愿自发修葺房前屋后地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方针政策都应该来自人民、顺应人民的意愿、符合人民的所思所想。”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绝不是一句文辞优美的口号,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创造过程。
“各族兄弟姐妹心连心,我们携手和谐家园……”清江河畔,群山如黛,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吊脚楼前,院坝稻场,好一场热闹的篝火晚会。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十五溪村77岁土家农民刘宗秀,在家门口举办了一场篝火晚会,深情赞颂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刘宗秀动情地讲到:“公路修到家,自来水管连到家,我亲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现在祖孙四代在一起,日子越过越开心”。
2023年十一长假,枝江市董市镇石匠店村的“草莓农庄”成了游客的“打卡地”,生意十分兴隆火爆。老板娘姚萨仁高娃身穿艳丽的蒙古族服饰,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穿梭在客人中间,一边邀请客人唱蒙古歌谣,一边激动地说:“是党的民族政策,让我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这位嫁来枝江的蒙古族媳妇,已完全适应了石匠店村的生活。姚萨仁高娃和丈夫尹龟灵相识相知在内蒙古黄鹤楼大酒店。两人经历相似,志趣相投,很快相恋并进入婚姻。2008年,他们回到尹龟灵的家乡石匠店村,开起了一家名为“草莓农庄”的餐馆。小饭店营业之初,客流量不多,日常经营常常入不敷出。村委会、“三峡·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了解到他们的困境后,主动上门为他们牵线搭桥,让他们到附近经营良好的特色农家乐去学习。经过多方努力,他们把“草莓农庄”开成一家特色餐馆,打造成一座民族团结的桥梁。很快,小夫妻就推出了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牛肉、羊肉、驴肉等菜品,并对农庄的布置和装修进行了改造,栽上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树。
荆州市新风社区居住着来自青海、新疆、贵州、西藏、内蒙古等全国多地区的各民族群众。社区以锦绣华庭小区为试点,打造“红色议事厅”、选举“小区微管家”。微管家们带着议事厅里群众的提议,动员居民参与解决。加装电动车停车棚、整治小区内墙面广告、清扫草地垃圾……一批老旧小区中的“常见病”,被精准解决。
来凤县绿水镇老寨村大力倡导乡风文明,积极开展“最美”“平安”系列评选活动,让崇善向美成为群众共同追求。通过开展“四点半课堂”“童伴之家”“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星火志愿服务队配套共享书屋全套公共设施和图书,丰富干群文化生活。利用乡贤理事基金为本村11名大学新生和3名研究生发放新生入学奖金1.98万元。
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深深期许,凝聚砥砺前行勇气;殷殷关怀,温暖各族人民心田。荆楚大地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共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