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视频
政策解读
通知公告
产业振兴
人才振兴
文化振兴
生态振兴
组织振兴
专题策划
学习园地
投稿
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产业振兴
> 正文
“救活”一根草 养好一只虾 吴东城村盘活900余亩荒地
发布时间:2023-08-04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
A
-
A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磊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阳新县白沙镇吴东城村,两米多高的苎麻爬满山坡、路边,山下的稻虾基地连片如镜。农户们晒苎麻、捞龙虾,干得热火朝天,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吴东城村,地处鄂东南山区,曾是国家级重点贫困村。9年前,当地大批农民外出,1500余亩土地大量抛荒,村集体收入一年仅几千元,留下处处是“鸡窝田”“巴掌地”的空壳村。
如今,当地盘活的“规模田”超过900亩,年产值突破千万元,村集体年收入26万元,稳步迈向乡村振兴新图景。
“救活”一根草
因地制宜结实果
谈到农业,吴东城村人总会骄傲地分享一段高光时刻——当地苎麻种植历史悠久。1957年,村民陈森茂被评为“苎麻劳模”,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2014年前后,苎麻种植却几近绝迹。由于靠人工剥麻,人工打麻脱皮,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原因,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苎麻种植面积大幅缩减。同时,村里劳动力流失严重,大片苎麻地抛荒。
2016年,中广核湖北分公司按照湖北省统一部署,驻点吴东城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面对抛荒土地犯了愁。
吴东城村究竟种什么?怎么种?带着疑问,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大部分村民仍想种苎麻。此后,他们多次实地调研,总结出三个难点:苎麻育苗种植难、手工打麻脱皮难、价格波动大买卖难。
“三大难题不解决,就调不动村民积极性。”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达成共识。
为改变这一现状,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谋划,重新发展苎麻种植。实行“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模式,将村民手中的“巴掌地”整合成“规模田”,并吸纳35户种植,带动其中9户脱贫户;引入机械化设备。由手工加工变成机器打麻,引入收割机、剥麻机、复剥机等机械化设备,大大提高了苎麻的收割效率,降低了麻农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面对苎麻销售问题,积极对接本地及湖南、四川等地公司,签订收购订单、约定最低保护价,解决了麻农销售苎麻的后顾之忧。
“荒地变成了好地,流转土地可以获得分红,种植苎麻还可以增加收入。”种植大户陈洪加笑着说,仅靠种植苎麻,自己一年就增收2万余元。
截至目前,村苎麻种植基地已扩至400余亩,吸纳35户种植苎麻,年产值近200万元,村集体合作社每年增收6万元。
找好带头人
协同发展收实效
“喝长乐港的水,吃微生物长大的虾,肉实紧嫩,硕大肥美;虾的排泄物作为有机肥来供养的稻米,颗粒饱满,营养有机。”吴东城村稻虾基地负责人张炳值指着眼前500亩的稻虾基地说。
9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萧条,不是小块分散地,就是抛荒田。村支书陈世权说:“我们有土地,但大多零散,整合难度大,没法规模利用以形成支柱性产业。”
如何把小块田地整合成“规模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请能人来破题。
驻村工作队广泛调研,与村“两委”共商共谋,聘请产业开发专家团队,对村里的土壤进行取样化验,确定适合发展稻田养虾项目。此后,村里“张榜寻才”,很快吸引附近的浮屠镇张畈村养殖大户张炳值。
那时,500亩基地涉及5个组,400户人家分块的土地,工作队与村“两委”挨户上门做工作:“土地流转后不仅可以保障租金收入,还提供大量务工机会。大伙儿想养虾,基地可以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销售。”
思想工作做通,村民们打开了心结。经过几个月不懈努力,500亩农田变零为整,全部盘活。
张炳值告诉记者,基地成立来,虾子年产值约800万元,稻谷年产值50万元,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同时,还带动50余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
上一篇:老供销如何实现——蔡甸基层供销合作社“两复活”启示走笔
下一篇:邂逅神农架 21℃的夏天
更多>
资讯
湖北省级层面整治形式主义 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
彭勇强调 切实抓好农业极端天气后复产和春耕春管工作
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出台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国粮食行业最具影响力盛会 中国粮交会首次落地湖北
湖北发布全国首个农村全域国土整治规划地方标准
3月1日至6月30日 武汉6条通江支流季节性禁渔
孝昌夷陵获评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解决农民急难愁盼事 阳新打造“超市型”联合服务驿站
更多>
组织振兴
湖北发布全国首个农村全域国土整治规划地方标准
解决农民急难愁盼事 阳新打造“超市型”联合服务驿站
孝昌夷陵获评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