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夏乡村美如画。
咸宁市咸安区喜获丰收。
南漳县清河管理区,金色的有机小麦环抱村庄,美不胜收。(熊明银 熊金凤 摄)
钟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田悦 李健 胡泽苏 摄)
11月中旬,当阳市河溶镇约4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麦田披绿。(谢海涛 摄)
阳新荆头山农场牧羊湖大队收割机在再生稻田作业。(田悦 摄)
秋收大幕落下,初冬忙碌不减。荆楚大地,挖掘机长臂挥舞,推土机、运输车辆往来穿行,田间人喧车忙,高标准农田建设正酣。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已连续12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作为国家粮食、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湖北以占全国3.7%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4%的粮食、9%的油料、12%的茶叶。近年来,我省坚决扛稳耕地保护政治责任,聚焦解决突出问题和补齐短板,务实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为农产品稳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建设夯“耕”基、添“地”气。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00余万亩,占现有7112万亩耕地的64.8%,占59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77.5%。
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一块块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续写“丰收答卷”,端牢“中国饭碗”。
破解“五牛下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驶入“快车道”
“改造前的田,老淹水,土地高低不平;改造以后,小田变大田,机耕道通到家门口,水泥渠修到田中央,轻轻松松实现高产增收。”咸宁市咸安区鑫珑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建军看着农田“大变样”,高兴得合不拢嘴。
2019年,我省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建设任务提速。2020年,340万亩;2021年,410万亩;2022年,420万亩;2023年,350万亩。
湖北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并非平坦。机构改革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职能分散在以原国土资源部门为主的相关部门,即原国土资源部门土地整治项目、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发展改革部门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项目、水利部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
“各部门都是实施主体,建设内容各有侧重,建设补助标准不一,建成的农田与真正的高标准存在一定差距。”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负责人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民心工程,必须握指成拳、形成合力。
为破解“五牛下田”的不利局面,2019年,省委、省政府挥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挥棒”,将原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水利部门的四类项目统一整合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管理职能和项目资金归口到农业农村部门。机构改革后,我省确定“五个优先”总体思路,建章立制搭稳“四梁八柱”,建立统一高效的工作机制。
今年,我省加强政策供给,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驶入“快车道”。
完善协调机制——我省调整完善了由省委副书记任指挥长、分管副省长任副指挥长的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挥部,设立工作专班,常态化开展督导、协调、监管工作。实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终身负责制,压实地方党委政府、主管部门、项目主体等各方责任,严格执行建管规范,确保取得旱涝保收、地力提升、产能提升实效。
实行统筹规划——上下衔接,对标国家规划目标,按照2035年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要求,实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左右统筹,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国土综合整治、流域综合治理、大中型灌区建设、高效生产模式等工作结合起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前后呼应,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合理安排建设任务,整体推进,形成规模效应。
流程接续优化——按照“科学论证、合理排序、动态管理”原则,省市县建立三级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滚动接续机制。
探索改革路径——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我省启动“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首批选择10个县市区,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打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物质基础。
加大财政投入 省级亩平补助资金提高至600元
建设一亩高标准农田,要投入多少钱?
经全要素测算,我省平原地区需投入2700元/亩、丘陵地区3500元/亩、山区5000元/亩。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到2025年每亩投入标准要达到3000元。
一直以来,资金短缺是困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问题,对县级财政尤显捉襟见肘。
今年,我省利用主题教育大调研重要契机,对17个市州开展全覆盖调研,深入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制定完善具体措施。针对建设资金不充足,我省果断调整省县配套投入机制。
自2023年开始,省级财政承担地方财政投入的主要责任,投入标准大幅提高。省级配套资金由省财政厅筹措解决,将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省级亩均补助投入提高到600元,改造提升项目省级亩均补助投入390元。市、县统筹“土地出让收入”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县级配套资金,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产生的新增补充耕地指标可用于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统筹和跨区域调节,新增补充耕地指标收益的50%可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债券偿还、贴息等。
我省发挥财政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采取直接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市县政府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作为产粮大县,当阳市探索建立“政府投、平台融、市场引”三条引流投入渠道。2019年以来,该市依托沮漳农业公司国有平台,整合乡村振兴、道路交通、水系连通等资金1.7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并以新增耕地指标、粮食产能指标等自然资源作为资产包,招融涉农项目资金6.32亿元,其中2.47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作为优质资源实行招商引资,吸引中化、湖北农发、宜粮等521家市场主体落地生根,投资建设MAP农场、设施大棚等5.6亿元,引领后续产业发展。
高标准农田“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做好建后管护是确保工程长效运行的关键。
对此,省政府明确,水利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对全省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情况进行监管,省级统筹相关资金,对市县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给予适当补助。
各市县落实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的主体责任,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探索引入保险、购买第三方服务、委托专业机构等市场化方式,因地制宜建立管用有效的管护机制,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武汉市蔡甸区在建设投入亩平3500元的基础上,将高标准农田完工项目纳入小农水管护范围,列入区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年均投入管护资金870万元。兴山县首创“五管”工作模式,通过业主单位全面管、现场监理统筹管、检测机构专项管、审计部门跟踪管和群众参与共同管,全方位“管”好高标准农田。竹山县通过签订管护协议、聘请管护公岗、建后管护激励措施等方式,逐步推进全县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
精准攻坚发力 将59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深切叮咛,念兹在兹,既是对粮食安全新形势新挑战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严格保护耕地的动员号令。
实践证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产出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产能一般提高10%—20%;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旱能浇、涝能排,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无灾多丰收,我省农业经受住2022年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考验,高标准农田功不可没;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改善,高标准农田的肥、药、水利用率提升15%—30%,亩均节本增效500多元,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解决了耕地碎片化、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推进了经营适度规模化和生产方式现代化。2022年,全省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726万亩、流转率达4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5%。
到2035年,全省59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硬任务”要有“硬措施”,为此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四个结合”,实现一体化推进、分类型建设、全周期监管、大力度保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与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建设,实现‘一企一基地’,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坚持与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区土地流转,实现‘小田并大田’,带动农户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落实流域综合治理要求,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加强田间灌排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的衔接配套,打造完整的灌排体系;坚持与高效农业模式相结合,推广绿色增产、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的种养模式,开发具有鲜明地域乡土特色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实现良田产粮、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等多方共赢。”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强化源头整合——完善规划布局,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最新成果、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行动方案。加强统筹整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大中型灌区建设、农文旅产业发展等相统筹。
完善标准体系——区分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类型,制定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八个方面的工程建设标准、质量标准、验收标准。
坚持工程化推进——优化项目建设准备流程,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审批“绿色通道”,缩短项目准备周期。加强项目实施调度,对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的加强督导,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严格全生命周期监管——严格事前资格审查、事中质量管理、事后核查与管护,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负面清单,实行“黑名单”管理。构建省级农田建设监测监管平台,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提升监管水平。
一个项目就是一份考卷,一个工地就是一个考场。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合理布局、全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利用监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湖北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把口粮绝对安全建立在可靠的耕地资源保障基础之上。
策划: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撰文:龙春 聂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