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鳝产业集团仙桃黄鳝养殖基地。
华中农业大学池塘零排放圈养试验基地。
潜江市潜网集团后湖管理区稻虾基地。
长江江豚跃出水面。(杨河 摄)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淡水水域面积居全国第一。2022年,全省淡水水产品总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大关,连续27年居全国榜首。
去年,党中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为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荆楚大地得天独厚的水域生态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水生生物资源,是淡水鱼产业发展的摇篮。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省农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柯尊勇介绍,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渔业“小切口”做好产业振兴“大文章”,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全力推进全省渔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为我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渔业力量。
餐桌上每7条淡水鱼中1条来自湖北
“增氧效果出乎我的意料,接下来其他鱼塘也要装起来。”阳新县湖北长乐泉井农业科技公司示范池塘养殖基地负责人舒思地笑着说道。
走进该公司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摆放齐整的鳜鱼养殖池,密密麻麻的鱼儿正在快活地游动,随着一把鱼料抛洒入塘,池面沸腾了,数不清的鱼苗争先恐后地跳出水面,争抢鱼食。舒思地告诉笔者,过去一个塘只放3000尾鳜鱼,试用新设备的20亩鱼塘,现在已经投放了近30000尾鱼苗,大大提高了鳜鱼的存塘量,预计销入市场后,收入最低能翻4倍。
近几年来,省农业发展中心不断加大对渔业科技的投入,全省水产产量突飞猛进,在种业创新上,培育出水产新品种19个,率先突破黄鳝全人工繁育技术,中华鲟等长江珍稀鱼类的全人工规模化繁育获得成功,创新开展长江野生鱼驯化繁育推广“6条鱼工程”(中华沙塘鳢、铜鱼、长吻鮠、长春鳊、大鳍鳠、刀鱼),其中长江“刀鱼”首次在湖北人工养殖成功;在模式创新上,开展“稻虾憨”模式和“七钱虾”生产技术研究攻关行动,全省稻渔生态种养规模达802万亩,居全国第一,并创新池塘“零排放”圈养等设施渔业养殖模式,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帮助我省设施渔业快速发展,特别针对山区库区利用冷水资源发展鲟鱼、鳗鱼、虹鳟等工厂化养殖技术,规模达到686万m^3;在加工上,先后攻克了鱼蛋白质分步酶解、鱼皮制革、小龙虾甲壳素制备等淡水鱼精深加工技术,全省水产加工品总量达到144万吨,涵盖冷冻品、干制品、熏制品等10大系列100多个产品。
一步一个脚印,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渔业科研机构4家,建有3个国家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和29个国家、部、省级淡水渔业研发中心,拥有各级水产科研所41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507个,10多万水产专业人才,全国淡水渔业、淡水生物学两院院士共有7位,其中有5位在湖北。有效打通了渔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在线推出渔业技术服务平台“湖北省渔业科技超市”。渔民们拿起手机即可“学技术、解难题、知价格、连市场”,平台注册用户已达18.66万,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随着国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渔业已经成为突破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淡水鱼生产基地,我省是全国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推进水产品稳产保供的主战场、主渠道。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工作部署,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发展中心大力推动渔业“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2022年,全省淡水水产品总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大关,占全国的14.7%。预计2023年淡水水产品总量将再创新高,连续28年居全国第一,现在国人餐桌上每7条淡水鱼就有1条来自湖北。
“虾十鳝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2023年10月28日,在首届湖北(仙桃)黄鳝节开幕式上,有关方面正式对外公布:“仙桃黄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为172.25亿元,创下全国同类产业新纪录。
在西流河土坑村的黄鳝繁养基地里,星罗棋布的网箱悬浮在一个个鱼塘里,远远望去如同一道独特的水乡风景画,蔚为壮观!这里水域面积达2万余亩,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黄鳝繁养基地。“都是来购买黄鳝幼苗的,今年我们规模化全人工繁育2亿尾黄鳝苗,存活率高达95%!”仙桃市洪渊泽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童国兵介绍,以前黄鳝苗依赖自然繁育,数量少,成本高。经过技术改良后,黄鳝苗不仅存活率提高,养殖成本也从平均3元/尾降至1.5元/尾左右,从7月开始,全国各地的黄鳝养殖户都来仙桃抢购苗种。
和黄鳝一样,湖北小龙虾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影响力。2022年,全省小龙虾养殖产量113.8万吨,黄鳝产量15.4万吨,均居全国第一,监利市、洪湖市、潜江市小龙虾产量长期稳居全国前三甲,仙桃市黄鳝产量多年居全国第一。小龙虾产业已形成了集繁育养殖、加工流通、电子商务、休闲旅游、餐饮服务、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465亿元。我省鲜活黄鳝远销北上广深、云贵川渝和长三角等地,在上海江阳等重点批发市场占有率超过60%。
去年以来,全省多次专题召开小龙虾、黄鳝产业链推进会,出台“虾十条”“鳝七条”意见,从品牌提升、科技创新、强链延链等多方面强化产业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发展,极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全省上下迅速行动,瞄准“品牌最响、产量最大、品质最优”的目标,共同打造“潜江龙虾”“仙桃黄鳝”两大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监利、洪湖、潜江、仙桃等主产区产业资源,推动全省共树一品牌、共遵一标准、共推一产业,成功举办第十四届湖北(潜江)龙虾节、首届仙桃黄鳝节,“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350.8亿元,“仙桃黄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172.25亿元。
据省农业发展中心透露,为保障“虾十鳝七”政策成功落地,全省组建以省小龙虾、黄鳝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水科院长江所、华中农业大学等为核心的育种团队,开展小龙虾、黄鳝新品种培育,目前已获得3个生长速度好的小龙虾群体和生长性状好的F4代(即选育繁殖的第四代),选育了黄鳝大黄斑F3代。在产量质量双提升的同时,围绕池塘、稻田、温棚、车间等多种场景与多种养殖技术耦合,研发“四季有虾”技术,推广“稻虾鳝”“藕虾”“工厂化养鳝”等新模式,不断拓展养殖空间。去年前三季度,全省小龙虾产量超120万吨、黄鳝产量超10万吨,同比增长都达到10%以上。
此外,我省成立了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控股集团和湖北省黄鳝产业集团,打造集精深加工、外贸内销、冷链物流、智能装备于一体的融合发展平台。加快推动虾头、虾壳、鳝骨等“变废为宝”,潜江华山、钟祥兴祥等企业投入甲壳素、虾青素规模化生产,仙桃允泰坊、顾大嫂等企业扩大黄鳝休闲食品、调味产品生产规模。还组建了6个省级小龙虾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主产区“分片包干、驻点服务”,成立以中科院桂建芳院士为组长的小龙虾、黄鳝产业链省级专家组,推动从育种到精深加工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已开发小龙虾系列加工产品60多种、黄鳝系列加工产品20多个,10公斤级甲壳素纳米晶研制工艺进入中试,成功研发小龙虾剥壳机、黄鳝宰杀机等全自动现代化设备。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作为湖北农业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渔业是全省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2022年,我省渔业经济总产值3513.4亿元,占全国的11.38%,渔业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7.7%,渔民人均纯收入25172元,创历史新高。目前,全省水产品产量5万吨以上的县有36个,10万吨以上的有16个,禀赋的水产资源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更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绿色发展擦亮全国淡水渔业第一大省“金字招牌”
江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透过波光粼粼的江面,隐约可见江豚在水下游弋,两岸树木林立、游人如织,金色的阳光洒下,好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景。
去年12月是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也是我省连续第14年组织开展以“关爱水生动物,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月活动。据了解,湖北现有国家二级以上水生野生保护动物31种,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21种,其中更是包括大家所熟知的长江江豚、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大鲵等水野保护旗舰物种。近年来,为详细掌握全省水生生物资源现状,我省相继建立了13个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70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长江汉江干流、部分重要湖库及水生生物保护区共设立了96个监测站位,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调查。监测表明,我省长江干流的鱼类品种较禁捕前显着增多,胭脂鱼、大鲵等物种的野外种群也得到了较快恢复,还有多年来难见踪迹的长江鲟,近两年在我省长江干流也多次被发现。
长江十年禁渔实行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禁渔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长江十年禁渔放在长江大保护和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统筹推进,将长江禁渔写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和省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纳入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内容。省农业农村厅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省农业发展中心全力参与各项工作,推动我省长江禁渔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全省退捕渔民全部转产安置,筹措各类资金60多亿元,32226名退捕渔民上岸安置实现应补尽补,退捕渔民生产生活安稳向好;长效监管机制全面建立,建成88个“天网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包括983名江段长、3455名岸线长、1786名巡护员的网格化管理队伍;水生生物资源快速恢复,长江监利段“四大家鱼”卵苗发生量从最低时的不足1亿尾、提升至78.7亿尾,刀鲚、鳤鱼时隔30年重现湖北江段。
“坚持生态为先、提倡绿色发展,深入推进一鱼一产业,是守好淡水产品产量第一大省金字招牌的杀手锏。”省农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柯尊勇表示,中心将继续落实“虾十条”“鳝七条”意见,聚焦全产业链,稳一产、强二产、联三产,在科技支撑上狠下功夫,提升渔业产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全省专家库,加强新品种推陈出新、新模式推广普及、新技术推广应用,严格遵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进一步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