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的时候要细心,不能有黄的、烂的叶子。叶片太嫩,一定要轻拿轻放,扎成一把把的……”
5月14日,身材魁梧、戴着一副大眼镜的聂启明一头钻进大棚里,向正在摘苕尖的农户叮嘱道。
苕尖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红薯叶,一种青菜。普通的红薯叶有茎,口感不鲜嫩,摘起来也比较麻烦,但是聂启明种植的红薯叶是特殊品种,从武汉黄陂引进,主要以食用叶子为主,口感爽嫩、采摘周期长,是典型的“短平快懒”经济作物。
1987年出生的聂启明家住谷城县石花镇下新店村,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读书时就对生态农业特别感兴趣。毕业后,他在武汉市东西湖区辛安渡街道注册成立武汉福农益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种植销售食用菌姬菇,年生产菌包300万个,先后带动当地30户移民创业,吸纳100余人就业。
“在外面做事总是感觉没有归属感,心里总想着回家创业。”返乡创业的念头在聂启明心里挥之不去。
石花是工业强镇,人口多、产业旺,经济基础非常好,如果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一定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说干就干,这是聂启明的性格;要干就干成,这是聂启明的追求。2018年,他回家了,注册成立襄农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
“当时,父母都有怨气,说我不务正业,在武汉干得好好的,为啥又跑回来。”聂启明理解父母的心情,也早有准备,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开始调研市场,选择合适的种植项目。
在把鄂西北地区跑了个遍之后,聂启明敏锐地发现,家乡的地理位置很占优势。靠西,在西安市有一个西北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蔬菜需求量很大,这里交易的很多菜都是从江汉平原发货的,其中就有苕尖。这种菜清脆可口、营养丰富,在餐桌上销量大,食客评价也好。
聂启明最终决定发展大棚苕尖产业,以家乡为中心,辐射周边,力争打开鄂西北和陕西市场。他在石花镇的下新店村流转了150亩地,投入100多万元建起了21个大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科学管理、有序推进。
“采摘、打杂,干得动的活儿我都干。一年下来,收入很稳定,可以挣3万多元。”下新店村村民李小红从聂启明建大棚开始,就一直在基地务工。
如今,聂启明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苕尖王”。他在十堰市区开了一家苕尖批发销售集散门店,由妻子负责对接大型商超和餐馆。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聂启明的父亲也变成了大棚苕尖种植的行家里手,负责田间管理。一家人朝着“做大做强”的目标奋斗着。
2021年下半年,聂启明发现石花镇周家湾村有不少地块很适合发展大棚农业,而且附近就是北河,四季有水,于是决定乘势扩大苕尖种植规模。
“一期我在周家湾村流转64亩地,计划新建50个大棚。目前已经建好6个,并投入生产。如果50个大棚都建好,加上下新店村的21个大棚,预计一年的收入在100万元以上。”聂启明信心十足地说。
乡村振兴的音符正在聂启明的大棚里奏响。但他说,一人致富不算富,还要带领更多乡亲一起富。
近几年,他还按照石花镇“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规划,先后带动将军山村发展千亩甘蓝、铁庙沟村和大峪村种植朝天椒和黄心菜、杨家湖村上速生奶油白菜项目等,累计带动500余人就业,每年增收1200万元。
产业富口袋,精神富脑袋。聂启明意识到,即便做成了鄂西北最大的苕尖生产基地、建成了果蔬种苗繁育基地、完善健全了市场销售渠道,还是要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上下功夫,让农耕文化深入人心,这样才能让特色农业之路更长远。
“我准备建一个亲子乐园和一个农耕展览馆,还想恢复重建新店茅屋等谷城特色人文景观,让农旅、文旅深度融合,相互捧台发展。”聂启明谋划着。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冷晶晶 程林 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