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放弃城市的繁华,逐梦沃野,甘当新农人;他们,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在荆楚大地上,墩苗实干,勇做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沃野千里,有人才有希望。这些活跃在广阔乡村舞台的新农人,带着乡村变美,带着村民致富。本报推出《最美新农人》专题报道,讲述他们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在乡村振兴中实现梦想的故事。
王新发(左)
转业回乡当“头雁”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但唐静
“1两到8两重的玛莎莉薯,线上畅销,这一车有19吨,一箱50斤。”10月19日,赤壁市中伙铺镇安丰村党总支书记王新发,来到程强红薯种植家庭农场帮忙装车、发货。
1976年出生的王新发,1992年参军入伍,2016年以副团职干部转业,后在武汉办起了电力设备公司,干得风生水起。
2017年,他回乡时,发现村里还是土路,出行不便。在村里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和村两委一道,共筹集30余万元,硬化乡村道路2公里。之后的3年里,他又利用自己的资源,向上、向外争取项目和资金,修建文化广场、门前池塘,亮化路灯。
“王新发有本事,有能力,有阅历,有社会资源和人际交往活动能力,我们要把他留在村里。”2021年10月,在村民的推举下,王新发成了领头人。
基础设施搞好了,壮大产业是关键。王新发常年和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淑娴保持联系,引荐她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并发展产业。
如今,安丰村已建成生态农业实验室、田间微生物培养室,水质监测室,700多亩生态稻虾鸭科研示范基地,220立方米农产品冷藏储存库,农产品深加工研发实验室,1000平方米禽蛋加工厂,注册“娴子”“赤壁小农女”等农业品牌,将村民联合生产的健康优质稻、蛋鸭、鸭蛋、小龙虾等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王新发还指导返乡能人程强发展壮大蜜薯产业,采取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提供红薯种苗、统一收购的方式,带领村民一起种植。“我们联合附近的高桥、十八里畈村共同发展,目前已有800亩,明年有望达到3000亩,争取5年内达到2万亩。”程强说,明年还将采取合理密植加拱棚增温,把蜜薯上市时间提前,争取把亩均产值从现在的8000元提高到12000元以上。
胡卫明
富硒水果富“黄泥”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庹文佳 通讯员 卢丽君 张成
金秋时节,大冶金青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态园内,一串串粉色葡萄挂满枝头,引来大量游客啧啧称奇。
“这个品种是我们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等技术团队培育的新品种,目前正在申报专利。”负责人胡卫明自豪地说。
2019年10月,在外打拼的胡卫明回到家乡金牛镇黄泥村,眼见不少土地抛荒,心痛不已。“我是黄泥村人,赚钱后就想回到家乡做产业。”他随即流转1330亩土地,成立公司。
“当时的黄泥村,荒地一片,草比人高,路都走不开。”黄泥村党支部书记柯希泉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感慨艰辛。
开工建设正值冬季,胡卫明将农田资源进行连片整理,利用荒地、荒坡种花种草,对部分闲置农田、低效土地等进行整合,农田、河塘、树林相映成趣。
几年间,胡卫明一往无前:规划没到位,重头再来;不懂种养殖,请来3位技术员;产品没特色,主打生态有机;不清楚市场喜好,每年都上新……功夫不负有心人,产业园发展走上正轨,现已建设成生态农业示范园,5040平方米的产品深加工车间初具规模。
同样是经营农业采摘,胡卫明不走寻常路。他找到中南民族大学生科院,共同研究“富硒西瓜”。此后,他主打富硒特色水果,陆续培育西瓜、草莓、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引来大批采摘游客。同时,带动当地120余名村民就业,年均增收52000元。
公司发展壮大,胡卫明主动联系村委会,投入20余万元资金,硬化村组道路1.2公里,解决湾组村民出行难题。
“回家乡的目的就是要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胡卫明笑着说,依托丰富的水产、农产品资源,开发摸鱼、垂钓、农耕体验、精品民宿等项目,我们将打造观光农业与果园采摘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大家有更多致富路可以选择。
郎慧琛
乡村与诗意并行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周阳 任伟
一把躺椅,一杯咖啡,不远处是金色稻田,四处洋溢花香。深秋时节,在距离襄阳城区1小时车程的襄州区黄龙镇向湾村,坐落着一家乡村咖啡馆,引来城市青年争相打卡。
这家咖啡馆的主理人叫郎慧琛,2020年,31岁的郎慧琛从单位辞职,与同样学习美术设计专业的高中同学武飞到乡村创业,成立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
2022年,他们把目光瞄向了向湾村,打算在这里建一座“新村民城乡文化空间交流站”,并选定一间闲置民房作为建设地点。
“我想把自己的所学所思带回农村,也想把自己喜欢的新事物带给乡亲们。”郎慧琛对文化站充满希望,将这里划分成乡村咖啡馆、乡村直播间、乡村书店、麦田活动区等几个板块。“让它成为一个以城乡两地为支点、以文化和艺术为载体的城乡交流平台。”郎慧琛说。
交流站建立之初,由于选定的院落常年无人居住,杂草丛生,破烂不堪,村民纷纷参与改造,一齐上阵。短短两个月,水通了,电改了,房屋装修了,庭院美化了,小院白墙红瓦,绿树掩映,和村内其他建筑交相辉映。
就这样,一群爱喝咖啡的城市文艺青年,在村里开起了店。傍晚,郎慧琛和朋友们还会和村民一起跳广场舞,交流站也任村民自由进出。
“诗与生活并不冲突。”郎慧琛说,旺季时,咖啡馆每天销量在100杯左右,周末则更多。
有了流量,村里就有了发展的活力和机遇。除了咖啡馆,郎慧琛和好友还担任起设计师,为当地农产品设计包装;正在筹备中的主播课堂,让村里的中老年人有望成为带货主播,将毛桃、核桃、大头菜等土特产销往全国;阅读角内各类书籍,供村民学习充电;新村民集市与农户直接对接,特色农副产品在站内随时可买……
“‘新村民’作为一支文化团队,希望以文化振兴乡村。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吸引来更多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郎慧琛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开业至今,交流站已接待社会各界人士5万余人,带动10多人就业。
焦海峰(右)
高山主播卖山货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胡俊涛 通讯员 徐光意
“这里的高山包菜,吃起来甜滋滋,想吃的赶紧下单。”10月18日,焦海峰在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包菜基地内,与村民一起直播卖包菜。
2021年,80后焦海峰开始接触电商直播,小有成就。“起初开直播,是看到乡亲们的农产品滞销,而我刚好有一些自媒体经验。”焦海峰创建“天河优选”直播间,几乎每天都开播,除了室内直播,每个月有10天左右,他把直播间开到田间地头,和村民一起播。
最让焦海峰印象深刻的是去年9月,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焦急地找上门,“可否请你来我们村直播?不然菜都要烂了。”
没有丝毫犹豫,焦海峰当即应下。随后,他把临时直播间搭在了包菜地旁,连日直播,最终销售包菜150吨,解决了坎子山村的危机。
“我现在还是咱们村的包菜推广大使!”焦海峰拿出聘书自豪地说。去年,他累计帮助近500户农户,销售包菜、玉米糁、香菇、葛根粉等农产品5万余件,销售额达400余万元。
前不久,焦海峰荣获“青耘中国”乡村振兴青年希望公益主播。
“荣誉越多,责任越重。”焦海峰坦言,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厚爱,他还共享出自己的直播间,供村民无偿带货,帮助农产品出山。
“我从事电商,就是要让村民共享丰收喜悦,就是希望大家都挣钱。今年上半年,‘天河优选’销售量为2.4万单,销售额达220万元。”焦海峰说,未来准备将郧西县18个乡镇土特产品全部纳入电商网络,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