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故事的源头,素有“八百里金南漳”之称。全县海拔最高处1570米,最低处仅62米,资源呈立体状分布,是天然绿色宝库。
这里山高林深,物产丰富,尤其药材资源更甚。本文作者,一位从业60余年的老中医,就中药材产业在汉江流域鄂西北地区,特别是南漳地区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鄂西北是传说中神农尝百草的重点区域,襄阳的南(漳)、保(康)、谷(城)三县因为山地林地较多,历来有种植药材的传统。
特别是南漳县,地处荆山山脉向丘陵过渡地带,有高山峡谷区,也有起伏丘陵地,还有沿河冲积平原,植被丰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具有适合各种药材生长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主产天麻、半枝莲、蒲公英、夏枯草、鹅不食草、半夏、泽泻、山慈姑、菊花、柴胡、白芍、茅草根、艾叶、百合、黄姜、银杏、金银花、金樱子等,素有“八百里金南漳”的美称。
新中国成立前,南漳是远近闻名的中药材集散地,很多地方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仅武安镇就有大小中药铺几十家,中药材畅销省内外。20世纪60年代,全县种植中药材规模达到高峰,当时各大队办林场兼种药材。20世纪70年代,湖北省中药材公司在李庙区杨柳公社召开中药材种植现场会,盛况空前。笔者曾以保健医生身份参加。
那时,南漳的冬花、天麻、杜仲等药材还出口海外,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2011年湖北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南漳县现有中药品种1041种、150科、654属,其中常用中药材300多种。
现在,国家注重中医药发展,笔者认为,这正是汉江流域中医药发展的大好机会。我们不仅要壮大中药材产业、振兴中医药事业,还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我们可以借此时机把中药材种植纳入“生态兴县”和脱贫致富之中,建立野生中药材培育基地,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广招人才,引进技术,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增强农民质量意识,让他们懂得合理保护和利用中药材;结合扶贫攻坚战略,制订规划,用公司+农户的方式,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拓宽绿色发展之路。同时做好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科学使用中医中药,追求健康生活方式。(作者系南漳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