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文化振兴> 正文

黄林冲村:脱贫不走寻常路

发布时间:2020-06-12    来源:    字体大小:A-   A+

    

英山西河上,黄林冲大桥是第一座由村筹资建成的钢筋混凝土大桥。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兵 通讯员 肖崇东 胡天堂

在英山,黄林冲村的脱贫之路“动静”有点大——

在百里西河上,他们架起第一座“村级”钢筋混凝土大桥;

在金家铺镇,他们率先推动土地流转,世代的种粮村变身为蔬果基地村;

自建居民小区,把分散在山里的村民迁出,打造环境宜人的美丽乡村……

主导这些“大动静”的,是现年6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汪世雄。

“这个贫困村,脱贫不走寻常路。”金家铺镇党委书记邬鹏程评价。

建桥,村支书拿出儿子的赔偿金

黄林冲背靠大山,西河从村东流过,河对岸是通往县城的201省道。因为没桥,村民出行要绕10多里路。

“穷村黄林冲,隔河桥不通。恶水地贫瘠,百姓苦熬中。小伙找媳妇,姻缘难成功……”这段顺口溜,描绘了当年黄林冲的贫困。

村民搭过木桥,甚至建起石板桥。洪水一来,冲得稀里哗啦。

2013年,汪世雄放出话,要建一座冲不垮的“黄林冲大桥”。村民一致赞成,但没人敢信。建桥最少得两百多万元,县里没法提供资金,而黄林冲是贫困村,集体经济为零,哪里拿得出钱?

别人不敢想,当过6年兵的汪世雄却一门心思往前奔!他上县城、找镇里、到四乡八村,求领导、求朋友、求亲戚。

许多人被他的诚心感动。华中科大桥梁专家梁必海教授带学生来勘察设计,只收成本费。工程队垫付资金,大桥当年下半年打下第一根桩。

2014年,整天在工地忙碌的汪世雄突遭晴天霹雳:他最疼爱的小儿子,在离家不远的公路上出车祸,不治身亡。噩耗传来,汪世雄一下昏倒在地。

稍微清醒,见众人围着自己,汪世雄瞪眼大声说:“都去干活,汛期快到了,修桥一刻不能停!”

过了不久,是付工程款的日子。知道村里穷,工程队长也为难:“汪支书,不是我逼你,几十号人要过日子,你不付钱,我们只好停工。”

工程不能停,否则汛期一到,之前所有努力白费。汪世雄挠破头,不禁打起小儿子车祸赔偿金的主意。

老伴坚决不同意。“那是儿子的命换来的,是我们的养老钱!”汪世雄心里五味杂陈,痛苦,自责,还有对老伴的愧疚。但他知道,建桥对村里交通改善、脱贫攻坚太重要了,决不能辜负村民信任!他苦口婆心做通老伴工作,从22万元赔偿金中,分两次拿出20万元垫付工程款。

村民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大家卖牛、卖猪,凑钱继续修桥。

2014年7月12日,“噼噼啪啪” 的鞭炮声中,黄林冲大桥竣工通车。县领导都来了,剪彩时,汪世雄笑中带泪。

流转,“傍大款”赢来发展机遇

大桥通,脱贫有了基础。要发展,还得靠市场主体带动。汪世雄盯上与村里相邻的神峰山庄。

神峰山庄是能人闻彬军回乡打造的农业综合体,它融合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新建数万亩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十里八乡致富。2018年,闻彬军荣膺“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人家大老板,能看上咱这穷村?”有人不敢想。汪世雄不管这些,直接登门。闻彬军也是急性子,第二天一早就到了黄林冲,四处一瞧,看中100亩地,想流转去建大棚蔬菜基地。

土地是农民的命,黄林冲几辈人种粮,改种蔬菜,工作做得下来吗?“7天,能完成流转我们就合作。”闻彬军说。“不用,只要3天。”汪世雄手一挥。

送走闻总,汪世雄转身通知村干部、农户开会。他给大家算起账:每亩地流转费一年600元,外加500斤谷(当时粮价合500元),农户在基地做工,一年保底收入3.6万元,基地还有分红,三者相加,农户收入翻番有余。

有这好的事?搁以往村民不会信。但汪世雄修桥、建村部,连着干成几件事,有了威望,村民虽将信将疑,当天下午仍把土地流转的意向书签了。

转天汪世雄去神峰山庄,闻彬军这下服了:这个支书,靠谱!

大棚蔬菜基地很快开工。由于合作顺利,神峰山庄又追加流转87亩地,除蔬菜外,还在不适合耕作的山田建起猕猴桃基地,总投资数百万元。为支持村集体经济,神峰山庄帮助村里建合作社,发展葡萄和虎杖种植。

这些基地严格按神峰山庄要求,实行生态种植,产出的有机农产品村民可以自己销售,也可以由神峰山庄收购。

几年下来,村民收入果真像汪世雄承诺的那样成倍增长。4组贫困户裴有良,过去家里最值钱的是一辆自行车,但他种菜有技术,成为全村100亩蔬菜基地的负责人,年收入10万多元,现在小洋楼盖起来,小汽车买回来,外出打工的儿子儿媳回乡帮忙,日子过得十分红火。他感慨:“搞流转,种蔬菜,这步脱贫致富的棋走对了!”

兴村,“借鸡生蛋”建设美丽乡村

黄林冲村不到千人,住得分散。村部在河边,多数村民住在山腰、岗岭,管理难,发展也难。尤其六、七、八组有28户村民,住在海拔420米以上,水电路“三不通”,山洪把梯田冲得七零八落,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村部位于下游,住户少,夏季防洪常常没有足够人手,桥通了以后,人气反倒显得不够旺。

能不能把村部周边的土地平整出来,规划居民小区,把分散的村民搬到一起集中居住?汪世雄又一次“脑洞大开”。

这回,村里的干部和群众真不敢信了,投下反对票——村里确实没钱!

放在旁人,这费力不讨好的事不让干,也就算了,汪世雄却不服。他请村干部到家谈心,到党员、村民代表和持反对意见的村民家里去,拉近感情,细说想法。一来二去,大家慢慢认同了。

汪世雄雷厉风行,制定出美丽乡村小区建设方案,并拿着方案四处“营销”:对分散居住的村民,他大讲搬迁的好处,帮着争取各种政策;对工程队、材料商,他描绘美丽乡村带来的发展前景;对投资商,他用村集体的信誉、帮扶单位的承诺等打消对方的疑虑。

就这样,吃过很多闭门羹、挨过不少冷脸,但小区慢慢建了起来。汪世雄眼光较为超前,小区地址选得好,地皮颇受欢迎。他先引导山上的村民来建房,搬迁后大家发现在村部附近办事方便,生活热闹,口口相传,又吸引更多人建房。

没过多久,一座漂亮的居民小区拔地而起,村里用土地平整的钱做好环境配套,让村容村貌上了个大台阶。

集中居住后,村民信息灵通,致富渠道更多且互补:有人跑运输,有人做加工,有人搞种植、养殖,八仙过海。

黄林冲有做油面的传统,以前住得分散,各家各户自做自吃。集中居住后,做油面的农户形成规模,产品可以直接卖到县城,很快打出了名声。如今,全县的油面生意,黄林冲占了45%。

除了美化环境、带活经济,集中居住还顺带解决了抗洪问题。汛期时,大家自发保家,再不用担心人手问题。

如今黄林冲,95%以上的农户住进小洋楼,楼前小车一溜。一首新的顺口溜这样描述:“走进黄林冲,基地绿葱葱,道路宽又阔,大桥架彩虹,楼房遍地起,绿树掩映中,环境美又净,日子真火红!”

汪世雄的性格是干完一件事马上想下一件。下一件事是什么?他透露,是跟神峰山庄合作,在山上建生态度假村。

上一篇:黄山垭村发展旅游促增收
下一篇:生物科技解难题——咸安苎麻产业新生记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