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的大事。乡村振兴工作千头万绪,如何下好“先手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冲击,如何打赢“首场仗”?沙市区聚焦垃圾治理、沟渠治理、造林绿化、厕所革命、农村循环路建设、拆违治乱“六项攻坚”,做好规划引领、分类推进、重点攻坚、长效管护“四篇文章”,交出了一张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的生动答卷。
一、乡村之形的华丽蝶变
(一)“面子”“里子”兼修,环境变美了。美丽乡村,美在生态,美在内涵。2018年以来,沙市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打响厕所革命、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攻坚硬仗,全区4个镇、45个村(场)实现干干净净迎小康,关沮镇的荆州海洋世界、锣场镇的草莓园、岑河镇的岑参文化广场、观音垱镇的长湖印象等乡村景致串联起田园好风光,一幅富有沙市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徐徐展开,“我就住农村,哪里都不去”成为沙市农民的新名言。
(二)“文化”“文明”同育,乡风变淳了。美丽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三年来,沙市区大力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广泛开展十星文明创建,积极开展“红色轻骑兵”进乡村活动,创新开展党建引领“村社互联、城乡共建”活动,精心培育农村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邻里调解理事会等团体300多个,涌现出一批“乡村五美”“农村十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滋润人心。全区所有村实现结对共建,原立新乡获评“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关沮镇获评湖北省文明镇,岑河镇文化站被评为“湖北省最美文化站”,观音垱镇枪杆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并重,农村变富了。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发展美丽经济,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三年来,沙市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绿色农业、富民农业,2020年全区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72.2亿元,岑河婴童装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向全国,小胡鸭、皇冠味品、荆楚鱼糕等“沙市味道”香飘九州。全区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74%的村超过20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全区绝对贫困全面消除。“村村优美、家家富裕”正在变为现实。
二、美丽之径的沙市探索
(一)做好规划引领文章。坚持“多规合一”, 突出以城带乡,统筹编制乡镇、村庄规划,着力构建中心城区、特色城镇、美丽乡村“三级联动”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是瞻前谋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将乡村振兴工作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行安排部署,区委五届六次全会专题研究制定《沙市区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产业融合、功能融合、生态融合、要素融合和治理融合“五个融合”重点任务,描绘“主体都市、北部新城、东部田园、沿江绿带、城乡融合”美好图景。
二是串珠连线推进乡镇特色发展。立足“一圈三区”规划,着力打造关沮文旅新镇、锣场工业重镇、岑河“电商+婴童装”名镇和观音垱农业强镇。立足近郊靠城、依江傍湖优势,着力打造长湖沿线“农文康旅”结合体验带、318国道沿线“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示范带、莲花渠以南“田园综合体和文旅结合”体验带,用3条特色带串起全区4个镇、45个村(场)。
三是生态优先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坚持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科学编制实施5个示范村、10个试点村规划,打好环境整治的“主动仗”。
(二)做好分类推进文章。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推进、整体提升工作思路,扎实有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既打造“风景”、又打造“全景”的美丽乡村新格局。坮林村、向湖村成为全省美丽乡村试点村,长湖村获评全市首批十佳最美乡村。
一是示范村抓品牌创建。把文化旅游理念融入示范村建设,注重一村一景,高标准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向湖村的湖滩湿地、木垸村的岑参故里·祥木之垸、陈龙村的荆楚工匠馆、坮林村的青青荷塘、新阳村的千年渔村·翰林故里成为“美丽沙市一日游”的“网红打卡地”。
二是试点村抓特色打造。把乡土民俗理念融入特色村建设,注重一村一特,充分挖掘水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试点村。关沮村的长湖生态观光,西湖村的“凤派”民俗文化,枪杆村的文明“四部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典范。
三是基础村(场)抓整治提升。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基础村建设,注重一村一策,扎实推进“五整治两提升工程”,实现环境大变样,昔日脏乱差的乡村,如今变成了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美丽乡愁的好地方。
(三)做好重点攻坚文章。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统筹实施“六项攻坚”行动,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
一是强力“清”。集中火力清村庄,推动城管下乡全覆盖,1758个农村保洁公益性岗位全部到位,56条农村道路实现市场化清扫保洁,5个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持续发力清沟渠,181条沟渠流域初现“水清、岸绿、景美”,长湖全面实现退垸还湖。重拳出击清“八乱”,拆除废弃构筑物2870处、4.5万平方米,清除违章广告352处、3862平方米。
二是全速“建”。加快推进农村循环路、危桥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农村循环路80公里,改造桥涵30座,“四好农村路”突破300公里,实现“镇镇联网、村村循环、组组相通”。加速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向湖村、桂花村生活污水实现联户、整村净化处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贯通运行。
三是加快“改”。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1.49万户农村户厕、41座农村公厕、26座集镇公厕全面建成,一座座具有“荆楚风”“原生态”的镇村公厕成为乡村新风景。深入实施农村绿化改造行动,精心推进绿廊绿道建设,植树造林21.4万株。
(四)做好长效管护文章。坚持建管并重、系统治理,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常美、农民常乐。
一是健全高位推进机制。高规格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党政一把手同出征,三级书记一起抓,部门合力齐推进。坚持周巡查、旬调度、月通报、季观摩,每年列支比点观摩奖金300万元,实行每季度现场打分、先进奖励、末尾表态,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氛围。
二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撬动、项目资金带动、金融资本联动、社会资本涌动、群众出资投劳主动的“五动”模式,三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项目资金6亿元,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群众筹资15亿元。
三是健全宣传发动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开展“村社互联、城乡共建”活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综合运用“大喇叭、小铜锣、抖音播”等“土洋结合”方式开展宣传,引导农民落实包干净、包整洁、包垃圾初分“三包”要求,做好房前屋后净化绿化“两化”,建好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三园”,养成健康卫生、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环境之变的有益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沙市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思路清、举措实、成效明,最主要的就是创造性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三农”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越是形势严峻,越要活学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力有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二是必须坚持党政高位推动、农民群众发动、市场主体联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汇集各方的智慧,凝聚各方合力。实践证明,凡是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最能持久、最具成效。必须坚持党政“一把手”挂帅出征,推动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动员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引导市场主体主动投入,齐心协力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得快、推得好、推得长。
三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布局、因发展阶段施策。乡村之美,在于有青山绿水,有忘不了的乡愁。实践证明,凡是环境抓得好、风景搞得美的乡村,都是因地制宜、保持特色的地方,江西婺源如此,湖南张谷英村也是如此。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精心规划,先易后难、科学建设,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准确把握各村的资源禀赋、发展程度,科学编制规划,抓好组织实施,让每个乡村都走出一条适合本村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四是必须坚持常抓长管、常督常促、常态长效。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实践证明,同城市管理一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也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可能反弹。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健全长效机制,通过长期努力推动环境全面改善,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