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恩施土家女儿城的演员们正在表演,吸引游客观看。(通讯员 李毅 摄)
利川灯歌。 (通讯员 廖显蓉 摄)
民间艺人罗义杰教小朋友打三棒鼓。 (通讯员 陈绪开 摄)
2月8日,在宣恩贡水河畔,艺人们在舞台上表演三棒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通讯员 陈绪开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通讯员 陈绪开 李斯琪 张宝训
阅读提要
20年前,一曲《龙船调》火遍大江南北,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川灯歌走进大众视野。
今年,恩施“土家汉子”登陆央视春晚,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工号子声名鹊起,刷爆抖音、微信。
我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6个,省级66个,州级149个,涵盖歌舞、戏曲、手工制艺等多个门类,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传承、利用?近几年,恩施坚持用好“市场之手”和“市长之手”,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迎合大众需求,探索“从生活中来,到市场上去”的新路子。
“搬”进景区,带动旅游——
景区与非遗,犹如鱼和水
2月10日19时,恩施土家女儿城灯火辉煌。入口处,响起了一阵欢快的锣鼓声。
20余名穿着土家族服饰的演员,围着10多米高的盐水女神铜像,边跳边敲。“土家幺妹儿一十七,收拾打扮上街去。早上来是单个单,黑哒回去双对双。”两分钟后,一名男演员走向舞台中央起唱,拉开了《女儿会·赶场相亲》实地情景剧的帷幕。
50分钟的剧情,歌舞表演不断,音乐时而喜庆时而伤感,淋漓尽致展现了“陪十姊妹”“哭嫁”“辞亲”“上轿”等土家婚嫁风俗。台下,人头攒动,一部部手机举过头顶,游客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雷鸣般掌声。“蛮好看,有民族特色。”演员们跳摆手舞时,荆州游客陈华和老公忍不住跟着跳了起来。一台戏,让女儿城徜徉在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让游客可沉浸、可互动,在看戏中表演,在表演中看戏,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该景区副总经理李毅表示,文化是这座开放式AAAA级景区的魂,景区与非遗,犹如鱼和水。只要天气允许,每天15时-21时,演员们都会表演各类非遗节目。其中,情景剧已成为吸引游客的拳头产品。
女儿城类似于民族风情街,早在2013年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打造情景剧的思路。
这一想法,让恩施市文旅部门“眼前一亮”:因收入过低,不少非遗面临着后继无人甚至失传的风险,何不把它们“搬”进景区,既可带动旅游,又能传承利用,一举两得。
恩施市非遗中心主动服务,无偿为景区提供了详细的民风民俗资料和技术指导,包括乐谱、剧本等,帮忙在全州搜寻了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与景区共同编排情景剧。经过2年多努力,《女儿会·赶场相亲》亮相演出,轰动全国。
“情景剧设置了摆手舞、薅草锣鼓、土家族撒尔嗬、恩施耍耍等10余个非遗项目,不完全照搬,结合剧情进行了适当改编,更加迎合游客的‘胃口’。”李毅说。
随后,在恩施市非遗中心的指导下,女儿城又紧锣密鼓“创作”了穿句子山歌等非遗表演项目。目前,该景区展演项目50余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9个,省、州级非遗项目11个,并被认定为非遗传承展演基地。
有了节目支撑,女儿城很快火了,2019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拉动景区消费11亿元。2021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仍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
经济效益也“回馈”了非遗传承。该景区形成了23名师傅(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和37名学员的演员团队,学员平均年龄28岁。
“以前想带年轻人,很难找到。现在可以天天教,非常欣慰。”54岁的谭学聪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参加今年央视春晚的演员之一。2015年来到景区当师傅后,他带了7名徒弟:“学员们每年有了数万元演出工资,没有后顾之忧,学习进步非常快。再过几年,他们就能挑起大梁。”
除固定学员外,每年还有200多名非遗爱好者,主动到景区以临时演员身份学习。
恩施市非遗中心主任谭骁表示,女儿城景区成功探索了一条以非遗为核心的文旅融合模式,其经验将逐步向梭布垭石林等景区推广。
传统坝漆开始工业化量产——
提升品质,古建筑修缮用量多
2月9日,寒风刺骨,利川市毛坝镇青岩村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
沿着一条山路,利川市德隆生漆有限公司总经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洪克俭,带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了一片漆树林。
“漆树的采割期是6月-10月,每棵可采3斤原料。”洪克俭说,漆树生长期为5-7年,青岩村种植规模约1000亩,已进入丰产期,是公司漆原料的主基地之一。
他的工厂是一个面积约500平方米的简易车间,最左侧摆放着一套生产设备,旁边有一排10斤装的小铁桶,里面装着液体,颜色多达10种。“这就是坝漆,去年底,上海客户订购了5吨用于修缮古漪园。”洪克俭表示,目前已发货3吨,正月十五开工后,尽快生产剩余2吨。
在恩施州,洪克俭是工业化生产坝漆的第一人。
坝漆是生漆中知名度最高的一种,耐高温、耐腐蚀,被称为“国漆”。清朝改土归流后,利川市毛坝镇借助南北湘川古驿道优势,成为了生漆集散地,坝漆因此得名。光绪年间,江西漆商在毛坝设立收购点,将坝漆远销日本、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坝漆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1952年,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霸漆名冠全球”(霸漆即坝漆)。此后,坝漆成为湖北的一张金字招牌。
上世纪90年代,坝漆发展达到顶峰,年产量超过400吨。在利川毛坝、咸丰小村、恩施白果等漆树主产乡镇,小作坊超过千家。
“随着化工油漆崛起,加上坝漆大量掺假,市场急剧萎缩。”利川市非遗传承馆馆长胡勇表示,到2007年,全州坝漆小作坊不足百家,年产量仅70吨,制艺人才大量流失。2021年,坝漆制艺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2017年,坝漆年产量保持在70吨左右,遭遇了市场天花板。
洪克俭通过大量调研找到了痛点:杂质过多,影响了漆酚含量和漆酶活性度,质量不稳定;颜色单一,产量低,只能用于部分工艺品等小众领域,无法满足古建筑、工业防腐等领域的大单需求。
市场在变,思路也要变。“能不能搞工业化生产呢?”他找到了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产化学研究院。双方一拍即合,共同进行技术研发。经过3年努力,终于实现了机器化生产。
“按照坝漆制作工序,参照工业涂料部分技术标准,制定严格的质量体系,11个关键指标更加优化。”洪克俭举例,机器过滤、脱水后,漆酚含量从过去的85%提升到95%以上;漆酶活性度大幅提高,干燥时间从过去2个小时缩减至30分钟;生漆颜色从5种增加到20余种。同时,严禁使用溶剂和重金属离子催干剂,保持坝漆的环保功效。
2021年,公司自主定制的设备全面投入使用后,一年就生产了50多吨坝漆,约占全州坝漆产量一半,较2017年增长了7倍以上,不仅销往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还出口到日本。上海大观园、上海古漪园等古建筑修缮,一次采购都在5吨左右。
“很多小作坊一年才制作5吨,客户哪能等得起。”洪克俭说,今年以来,包括武当山遇真宫等多家古建筑修缮单位和水系治理企业来洽谈,公司生产订单已排到6月份。
坝漆工业化量产,引起资本市场关注。去年底,武汉一家投资公司找到了洪克俭,计划注资数千万元,共同做大市场蛋糕。
三棒鼓抢抓机遇——
百姓红白喜事,必请艺人唱起来
“新郎像潘安,新娘像貂蝉,踏上婚礼红地毯,合好到百年。”2月8日,宣恩县沙道沟镇一对新人的婚礼现场,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相成和5名同伴唱起了三棒鼓。
敲锣、打鼓、唱歌、抛刀……4个小时的精彩表演,赢得了现场阵阵笑声和掌声。离开时,他们从新郎手中接过3000元劳务费。
如今,在宣恩的大街小巷、集镇农村,只要有红白喜事,请人唱三棒鼓是一道“必备菜”。
史料记载,三棒鼓产生于唐代,清代开始在湘鄂两省相邻的酉水流域盛行,逐步形成了以西南官话为语言工具的地方曲艺,深受群众喜爱。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人们纷纷外出务工,娱乐活动日益丰富,三棒鼓逐渐淡出视野。2011年,宣恩三棒鼓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保护传承好这一非遗项目,宣恩县出台了相关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搜集整理了70多万字唱词资料,编撰书籍《三棒鼓》。以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将民间艺人请上舞台,用三棒鼓宣讲相关政策,参加各类活动,不断提升其影响力。
“真正撬动三棒鼓走向市场的,还是群众。”宣恩县非遗中心主任张子家表示,近几年,百姓荷包“鼓”起来,文化水平大幅提升,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摈弃了红白喜事中的封建习俗,加上全县禁鞭,迫切需要新的文化活动营造氛围。三棒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抓住了机遇。
在张相成看来,三棒鼓来源生活,表演丰富,群众认知度高。歌词即兴创作,十分应景,如新婚嫁娶唱一些带祝福、吉祥的贺词,让人心情舒畅,容易接受。
2017年起,三棒鼓在红白喜事中流行起来。张相成的演出从每年100多场增加到300场,业务范围从宣恩县到恩施州8个县市,再到宜昌、重庆黔江、巫山、巫溪和湖南龙山等州外城市。
由于每场演出有数百元收入,学习三棒鼓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
35岁的曾静以前和老公一起开店,在微信上看到三棒鼓演出后,加入其中,通过几年学习成为了职业“演员”。去年表演了200多场,收入近8万元。抖音粉丝达到7.4万人。
据统计,宣恩县三棒鼓学员约1000人,骨干成员200人,其中80后、90后占了一半以上。全年参加红白喜事、商场开业等活动演出4000多场,创收1000多万元。张相成等一批资深艺人,都带上了3-5名徒弟。
宣恩三棒鼓浪潮还“冲”到了浙江。
2018年,在温州瑞安打工的杨昌埃组织了一支10多人的三棒鼓团队,得到了瑞安市总工会的认可,登上了文艺大舞台。如今,他和团队已参加当地活动近百场,用三棒鼓宣传反电诈、疫情防控等政策、知识。杨昌埃成为了瑞安乃至温州的名人。
“起初,小区居民也有投诉噪音扰民,现在,不少人却跟着学。”杨昌埃表示,随着群众接受度越来越高,计划今年开始进行商演创收,带动更多在温州打工的宣恩人学习三棒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