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文化振兴> 正文

“板车剧团”唱起古老越调

发布时间:2023-02-14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1月5日,在湖北省老河口市袁冲乡夏诗荷雨村,演员与村民互动。(通讯员 杨东 摄)

□ 人民日报记者 田豆豆

春节期间,老河口市“袁冲乡民间文艺展演”在夏诗荷雨村广场举行,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带来的“名剧串烧”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300把椅子不够坐,山坡、走道站满人,掌声不断。

“我们剧团一年有160多场惠民演出,开展近百场进校园活动。有戏演,有舞台,是演员们最高兴的事儿!”团长王新民说。

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戏曲才有生命力

一出小戏救活一个剧团

传承中心的前身是老河口市豫剧团,老河口毗邻河南,人们爱听豫剧,演员们经常用板车拖着行头乐器下乡演出,被原文化部授予“板车剧团”荣誉称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剧团一度陷入生存危机。直到2014年,一出小戏改变了剧团的命运。

那年,王新民临危受命。剧团已20多年没排过新戏,他想,一定要排一出戏,把人心拢起来。没剧本,到处求;没经费,自己凑;没编曲,自己上。历经艰辛,现代生活剧《看孙孙》排好了,参评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竟一举拿下优秀剧目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

一出好剧救活一个剧团!斩获大奖后,剧团获得重视,排新戏再也不愁经费。

王新民也从获奖中得到深刻启发——戏曲贴近生活才有生命力。从此,剧团每年都抓住社会热点,排演现代新剧。

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古老越调重返舞台

豫剧团为啥改唱湖北越调呢?

“湖北越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传承,就怕要失传了。”王新民说。湖北越调俗称大越调,约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于鄂豫边界,既保留了古老“秦腔”的风格,又融合了本地的“襄阳腔”,主要流行于襄阳谷城、老河口一带,但后来会唱的人越来越少。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6年,老河口市豫剧团改名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扛起振兴湖北越调的大旗。

传承的是精华、是经典。春节前,剧团将《徐策跑城》《活捉三郎》《伐子都》等经典折子戏改编为湖北越调,不仅有新的唱腔,还融入越调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演起来更加热闹、好看。2021年,青年演员刘利敏获得第十三届湖北戏剧牡丹花奖。

活态传承也离不开创新。2017年,在编创几部越调小戏的基础上,剧团第一部原创越调大型现代戏《曾真的故事》隆重推出,并大获成功。此后,取材于现实的湖北越调新剧《大爱无声》《生死一票》《良知作证》等接连登台,通过每周一次的惠民演出、优秀剧目巡回展演,吸引了无数观众。湖北越调的路也越走越宽。

现在,剧团从主攻豫剧转向振兴湖北越调这个古老剧种。调子虽老,剧却出新。剧团几乎年年排新戏,年年获大奖。剧作面向生活,演员走向乡村。

演员平均年龄23岁,最小的才16岁

青年演员担纲主角

今年春节前夕,越调团不仅参演了老河口市和襄阳市的春晚,还给湖北卫视春晚录制了节目,所有演员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演员平均年龄23岁,最小的才16岁。”王新民自豪地说。

2014年排演《看孙孙》时,演员平均年龄52岁。2016年,王新民连跑7天,跑遍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省数十个艺校和剧团,招来20多名年轻人。

年轻人被剧团当成“宝贝”,老演员自觉“传帮带”,把登台机会都让给新人。剧团给年轻人的工资比团长还高,还四处联系“名角”,让青年演员“拜名师”一对一学习。现在每个青年演员都练就了一两门“绝活”。

2018年,剧团原创大型革命现代戏《黄河绝唱》赴京演出,获得成功。2019年,该剧获湖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初演时,该剧主角由外地请来的著名演员担纲,但剧团派青年演员孙帅康跟班学习。现在,25岁的孙帅康不仅成了《黄河绝唱》的绝对主角,还是剧团业务副团长。

2018年,怀着7个月身孕的刘利敏,凭借演出视频就获得了剧团首肯。来老河口后,剧团不仅提供住房,还把夫妻俩都录取了。“现在我们团已经成就了5对夫妻,大家来了都不想走了。”刘利敏笑着说。剧团根据每个年轻人的特点,都安排了担当主角的剧目,让青年演员个个有绝活,人人有作品。大家排戏之余,还搞起了网上直播。2022年,剧团又招募了6名年轻人。古老的剧种,正焕发着青春的光彩。(原载2023年2月9日《人民日报》第20版,本报转载时有删节)

上一篇:民族“老手艺”,十八般绝活显神通
下一篇:强化顶层设计 健全设施网络 提升服务效能 湖北公共文化服务以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民生保障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