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学习园地> 正文

奋力冲刺百强 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18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湖北省社科联中国调查课题组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重要部署,推动全省社科工作者深入基层,聚焦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的重要领域和环节开展调研,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省社科联组织的“2022年社科专家市县行”第八场调研在赤壁市展开。此次调研以“支持赤壁市冲刺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为主题,来自省社科联、武汉大学、湖北科技学院、咸宁市社科联等1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深入赤壁市调研,为赤壁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赤壁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是湖北“南大门”,是京珠两圈、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和武汉都市圈重要城市。目前,在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市的征程上,赤壁仍然面临着产业集群发展不够、科技创新驱动不力、城乡融合发展不足等问题。

打造产业集群

筑牢发展基石

聚焦主导产业,实现集群发展。赤壁要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承接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地产业转移,瞄准清洁能源、电子信息、大健康产业三大主赛道,不断培育壮大块状经济。一是以华润为龙头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建设蒲圻电厂三期等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储能产业。二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维达力智能制造为龙头,打造中国柔性屏材料生产基地,支持维达力建设四期、五期和上市。三是发展大健康产业。以思贝林、北京双吉、荟海药业、人福药辅等企业为龙头,发展生物医药、美丽健康等产业,建设医药健康产业园。

聚力园区建设,蓄能产业发展。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物理空间载体,既要做好规划,也要重视招商,还要搞好服务、适时提档升级。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赤壁要以现代化园区建设为标准,完善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变电站、水厂、工业会展中心、企业周转房等项目,适应企业升级发展。二是产业分类分园建设。赤壁要通过完善产业专项规划,按照产业集聚理念,调整空间布局,细分产业领域及关联产业,实行分区分类精细化管理。开展精准招商,依托维达力等企业,在电子信息、电力能源、大健康、安全应急等领域,加快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完善产业链。三是优化营商环境。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加强园区党群服务中心、教育、医疗、文体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不断提升服务能级。

擦亮特色名片,助推转型发展。一是擦亮“赤壁青砖茶”等品牌,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提档升级传统品牌。二是用好“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金字招牌,以华舟重工为龙头,延伸传统安全应急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三是重塑纺织品牌,注入健康、智能等元素,改造升级传统纺织服装业。

坚持创新驱动

增强内生动力

坚持制度创新,引领创新发展。一是完善管理体系,提供科技创新制度保障。从科技规划、项目实施、成果转化、监督审计等方面提供创新制度保障。健全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科技创新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二是优化创新环境,发挥人才作用。建立适应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消除各种障碍,促进人才在创新链不同环节及不同创新主体之间自由流动。实施“智绘赤壁”“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驿站,吸引高端人才集聚,打造“脑密度”城市。三是搭建研发平台,提供创新驱动平台支撑。依托赤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加大项目研发投入,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坚持技术创新,提升创新能力。一是数字赋能。抢抓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推进5G全覆盖。深化数字化改革,引进金山云湖北公司落户赤壁建设智慧城市,建成赤壁金山云大数据中心,智慧公交、智慧城管、智慧旅游等9个应用场景投入运行。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二是科技赋能。主动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加快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赤壁中试谷,做优做强赤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建设企业家门口的实验室。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三是企业赋能。对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条件标准,组织科技型企业在经营管理规范、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谋篇布局,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质。

坚持产学研融合,优化创新生态。一是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体系。不断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既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功能,也发挥招才引智、招商引技作用。二是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模式。瞄准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拓宽产学研用深度合作路径,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

加速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能级。一是实施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统筹推进生态新城、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提能级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城乡一体化统筹布局。统筹落实配套设施建设,城乡公交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城乡供水一体化深入推进。三是实施特色小(城)镇培育工程。做强重要节点城镇,培育特色小镇,着力构建以市中心城区为主中心、重点镇为节点的城镇体系。以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的就业岗位,以产业转型引导人口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

加快城乡融合,实现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意识,不断破解城乡二元矛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是人口融合。城区不再是人口迁移唯一的目的地,城郊和农村地区是人口迁移的新方向,居住在郊区,通勤在城区是城市生活的常态。二是产业融合。城乡高度融合的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城区日益趋同,农业占比较小,而制造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在城区和乡村均占据重要地位。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生活水平差距缩小。三是空间融合。在城乡一体化的地方,土地利用多样而混合,形成了一套乡村、城市和自然融合共生的土地利用系统,城乡一体的空间布局形态初步显现。

加强资源要素汇聚,助推乡村振兴。一是要素赋能。统筹做好资金、土地、水电路等工作,坚持多点发力、点面支撑、块状发展,推进华润·赤壁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汤茶“三产”融合发展区、特色农业开发区三大片区建设,力争打造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带动全域乡村振兴。二是生态赋能。开辟更多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和变现增收机制,把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三是制度赋能。推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要素配置的县域统筹,用好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积极推动“城乡双栖”“城乡通勤”“工农兼业”,打造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核心空间。

(执笔人:戴国强 湖北科技学院副校长)

上一篇: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述评
下一篇:勇当先行军 建功先行区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