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麻城光伏产业的“二次兜底” 让“中间人群”早日脱贫

发布时间:2016-04-05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陈春保 星星 运涛 通讯员 夏峰 永庄

编者按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决战贫困,决胜小康。去年7月,全省扶贫攻坚动员誓师大会锁定目标:到2019年,实现全省59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经过几轮扶贫攻坚,目前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条件差、底子薄的老区、库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地方,这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8个月过去,面貌有哪些变化?贫困户有哪些改变?扶贫有哪些有益探索,又面临哪些困惑?带着这些关切,本报记者从春天出发,深入扶贫攻坚主战场,将在年内推出“精准扶贫老区行”“精准扶贫库区行”“精准扶贫少数民族地区行”系列大型报道。今起推出“第一季”《精准扶贫老区行》,敬请关注。

时间

3月17日至18日

地点

麻城市中馆驿镇王集村、龙池桥街道办事处红石堰村

老区溯源

麻城是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发源地之一;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在这里爆发

3月17日,麻城中馆驿镇王集村地面光伏电站。

村支书吴思照轻敲逆变器面板,一个数字跳了出来:9052。“并网发电量,按国家保护电价,加上省里补贴,有一万多元收入。”

这是麻城首个光伏扶贫电站,已经运转了近4个月。稳定的收益让吴思照舒心,“预计到年底,32户贫困户每户可从电站分红3000元。”

类似王集村这样的光伏电站,麻城目前已建成11个,建设规模达4兆瓦,覆盖40个村,受益贫困户1008户。“按照每个贫困户3千瓦的标准,今年我们还将完成100个村的光伏电站建设。”麻城精准扶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刘敏说,这些电站拽起“中间人群”共致富,相当于政府给他们来一次脱贫“兜底”,当然是有别于政策普惠的“二次兜底”。

主攻“中间人群”

麻城,国家贫困县。至2015年底,麻城建档立卡贫困户4.1万户,共9.97万人。“产业扶贫对象占到七成。”副市长童国锋说,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麻城确立了养殖、中药材、乡村旅游、蔬菜、林特等五大扶贫富民产业。“依托这些产业,力争让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8000元。”

扶贫推进过程中,决策者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产业无法全覆盖,尤其是一些重点贫困村,无资源,无产业基础,无市场主体带动,发展产业很难。还有一些贫困户,不符合‘政策兜底’条件,又‘无业可扶’,按期脱贫难。”童国锋说的“两难”,从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发放情况可窥一斑。由政府担保贴息,麻城农商行确定了1.6亿元的小额信贷规模,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但至去年底,仅发放了3000万元。“有些是农户不愿贷,不知道拿钱去干什么。”“有些是银行不愿贷,看不到产业,对农户不放心。”

在市委书记杨遥看来,贫困状况、原因千差万别,简单地分类、归档,有违“精准扶贫”的要义。“靶向再聚焦,我们发现了‘中间人群’,他们介于‘政策兜底’与‘产业扶贫’之间,是扶贫攻坚真正的‘硬骨头’。”

王集村9组50多岁的李承显、林跃琴夫妇俩就是这样的扶贫对象。

3年前,林跃琴因肝肿瘤做过手术,身体很差,常年需人照顾。李承显哪都不能去,只能偶尔在家附近打打零工。

老李有两个女儿,都已出嫁,自己还算是一个满劳力。不是五保户,也不是低保户,他们进不了“政策兜底”范围。

靠产业扶贫?村里也想了很多办法,引导老李加入芦笋专业合作社。问题是,总共就一亩多地,“种出花来,又能卖几个钱?”

老李这样的“中间人群”,在麻城并非少数。市扶贫办副主任肖国环估算:接近6000户,占产业扶贫对象的1/4。

这块“硬骨头”如何啃?麻城上下探索。

拥抱“一缕阳光”

让“中间人群”有效增收,麻城调查研究,思虑再三,最终瞄准了光伏产业。“国家、省级层面有相关扶持政策,我们看好它是一个可持续的阳光产业。”童国锋认为,麻城发展光伏产业具备两大优势。

论资源,麻城光照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太阳辐射强度每平方米达到4600兆焦,是我省太阳能一级利用区。

看产业,麻城已引进中电国际、武汉日新、上海孚尧等十几家新能源企业,建成光伏电站375兆瓦,具备较强的产业辐射带动能力。

选择这个产业,麻城也有现实的考量。

按照黄冈市确定的目标,麻城需在2018年底整体脱贫。“按期结硬账,得综合考虑扶贫产业的周期性和回报率。”童国锋说。

无疑,光伏产业是个合适产业。建设周期短,“一个100千瓦左右的电站只需要10来天就可建好”;收益稳定,“一个贫困户3千瓦电站年收益可达3000元”;回报周期长,“一个电站可运转20年左右”。

麻城定下光伏扶贫产业盘子:3年时间,建成40个左右地面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00兆瓦。“确保每户贫困户拥有3000瓦,这样一年就可增收3000元,3年基本实现增收万元的目标。”

2015年11月,市政府出资3000万元,注册组建麻城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全市光伏产业融资,及后期运营、维护。

“依托这个平台,政府希望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光伏扶贫产业。”公司董事长张宝太说。

效果如何?难在哪?利益如何联结?

问答“龙池模式”

3月18日上午11时,麻城龙池桥街道办事处红石堰村光伏电站。

逆变器上的数据显示,电站当天已发电2700多千瓦时。街道办党委书记周斐介绍说,这是个1兆瓦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去年12月29日并网发电,目前已累计发电32万千瓦时。

再过两个月,这个电站将迎来第一次分红。

电站旁张贴的“入股分红公示表”显示:124户产业扶贫户(420人)入股384万元,3年内,他们将从电站分红115万元。

贫困户的资本金从哪来?“来自政府贴息的小额扶贫信贷资金。我们根据贫困状况核定贫困户入股金额,最高的可入股7万元,入股越多,分红越高。”

风险谁担?“贫困户贷款由办事处下辖的龙翔公司提供担保,公司、银行、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风险实际上由政府、市场主体、金融机构分担了。”“为啥要将贫困户拉进来,与市场主体捆绑在一起?因为我们是扶贫,不是养贫。贫困户不参与,就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积极关注支持这个产业的发展。”

收益咋分配?“一金两股,按股分红。我们每年从电站总收益中提取10%设立专项救济基金,对特殊贫困户进行救济。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股,3年期间按每年入股金额的10%固定分红,不承担投资风险。其余的为投资分红股,由集体、社会资本按股分红。”“贫困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因此我们对产业扶贫股实行动态化管理,贫困户一旦脱贫,其股本将由龙翔公司承购,滚动转让给新的贫困户,确保其公平、可持续。”

因地制宜精施策

童国锋最近一直很忙。

前来麻城考察“取经”的人很多,来了一拨又一拨。

每次介绍完情况后,他都不忘泼瓢冷水,这个产业,在你们那里未必适合。扶贫产业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与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相匹配。

面对光伏这个“阳光产业”,童国锋也有担忧:来自国家、省级层面的扶持政策会不会变化?农村电网接入瓶颈该如何突破?政策性融资渠道如何拓展?等等。

麻城是幸运的、精明的。坐拥资源禀赋、沐浴政策春风,瞅准这个产业不迟疑,并义无反顾地“干中求助”,“干中求解”,趟出一条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路子来。

精准脱贫,贵在精准。贫困户识别、一户一策、产业选择等,都要因地施策、因人施策。唯其如此,方能见实效、真见效!

记者手记

上一篇:成长中的企业参与精准扶贫 英山两药企结对帮扶775户贫困户
下一篇:2016年重点高校对贫困地区专项招生增至6万人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