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李伟
“老张,新房子盖起来了,速度挺快的嘛!”
“嘿嘿,主体已经完工了,快是快啊,但我现在犯愁,这新房盖完了咋给人家付账。”
春日暖阳,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关垭镇姚河村一组,三五个人围坐在贫困户张寿国的农家小院,拉着家常。
“别着急,你那3200斤大米全给你卖出去了。这不,我们专程给你送钱来了!”包户干部周玉娟急忙安慰说,“加上房子政策性补贴,差不多了!”
“老张,你数数!一共12992元。”丹江口市餐饮协会的吴全丹赶紧把一个黄色信封递给了老张。
老张满脸堆着笑容,开心地数起钱来。
2014年,作为丹江口市委宣传部驻姚河村的包户干部,周玉娟第一次到张寿国家,只见低矮的土房已经倾斜,他的妻子患精神病瘫痪在床,家里唯一能带电的是“灯泡”。
听说老张因妻子患病,两个儿子尚在上学,仅凭门前的七八亩地生活时,周玉娟心里就开始盘算,能不能让老张“靠地吃饭”。
周玉娟通过详细询问,摸清了张寿国家里种植的作物和产量,并思忖着帮着老张换一下大米品种,改种好点的稻谷,说不定可以卖个好价钱。
2015年一开春,张寿国种植了7亩优质稻子。当他留足了“口粮”后,只剩余3200斤谷子。如果按照当地最高收购价每斤1.8元,老张收成也只有5760元。
周玉娟盘算着,不如把老张的大米一次性推销给丹江口市一家大的餐饮企业,价格每斤比市场高七八毛钱,收成能有七八千元。
周玉娟一方面帮忙联系加工企业,一方面联系买米的客户。
“老张所在的村海拔高、大米品种好,加工出来的大米老远都闻得到香。如果卖给餐饮企业,价格低且不说,以后客户要求一直食用这个米,企业没有优质米可供啊!”加工企业高厂长的电话,让周玉娟兴奋不已。
兴奋冷静下来的周玉娟,有了更大胆的想法:把高厂长的想法告诉谈好的餐饮企业,自己做好牵线“红娘”,让老张家的优质稻米建立固定销路,不再愁卖。
周玉娟心里明白,干部下乡扶贫不能走过场,关键要发挥“信息员”作用,帮忙出“好点子”,让乡亲们家里的“宝贝”,真正换回应有的市场价值。这样比捐款捐物的救济,更能激发老百姓战胜贫困的动力,以后有了持续“造血”能力,才算真扶贫。
经过周玉娟不断的发动联络,丹江口市餐饮家协会5位成员积极响应,3200斤稻谷打出大米1856斤,最后以每斤7元的价格卖出,让老张的大米获得了翻番的收益。
“没想到,我家大米也能卖出这么高的价格,而且以后还会有人一直买!”兴高采烈的老张对记者说,自家的稻米已经被抢订,“这下盖房没有忧愁了,以后脱贫奔小康也敢想敢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