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讯 记者方桐
资金难整合扶贫在“喊渴”
2019年底前,我省要实现59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482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3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摘帽”。
据分析测算,目前,稳定解决一个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需投入1.5万元,要彻底解决一个贫困村的脱贫问题,动辄要五、六百万之巨。但中央、省两级扶贫投入有限,每年不超过20亿元。仅依靠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完成精准脱贫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我省资金统筹空间巨大。据财政支出数据分析,2014年我省专项资金可统筹1322亿元,而全省当年实际统筹287亿元,只占可统筹的21.69%,平均到每个县,可统筹14亿元,实际统筹3亿元。
“虽然国家每年都有大量资金注入,但大多撒胡椒面,条块分割、零星分散,各项资金只能专用,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形成联动。”大悟县县长余德芳道出了资金整合难的实情。他举例说,有的乡镇可能交通投入需要更多些,有的乡镇可能更适合林业发展,但拨付的交通、林业、农业等扶贫资金,只能用于各自领域,扶贫专项资金要做到精准有效存在壁垒。
先行先试 破除藩篱
一方面,扶贫资金可用财力不足,另一方面,财政资金统筹用于扶贫开发力度不够,扶贫资金供需两端明显不匹配。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精准扶贫,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省紧扣“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脱贫攻坚目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试点示范、出台省级支持文件,强力推进县级层面统筹财政资金用于精准扶贫。2014年,省里出台《关于创新管理机制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指导意见》,创新统筹模式,破解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固有化、项目安排分散化和资金使用碎片化等问题。2015年,又在全国率先出台 《关于创新建立贫困县资金整合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将扶贫资金的使用权下放到贫困县自由支配,省市一级不再具体过问资金进程。
强力改革推倒了部门利益筑起的藩篱,破解了涉农资金“撒胡椒面”、“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困局。去年,全省共整合使用涉农财政资金573亿元,较2014年翻了一番,增量部分90%以上用于精准扶贫。
权力下放效益上来
28日上午,全国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现场工作会议在大悟召开,与会代表参观了该县东新乡七寨村1.2万亩油茶基地,当得知该基地由整合扶贫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建设而成时,纷纷称赞。
原本,这里是一片荒山。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近4年来,大悟县统筹现代农业、财政扶贫、土地整理和农村公路等项目资金325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28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该油茶基地。如今,该油茶基地吸纳贫困户就业200多人,每人年收入2万元。油茶基地还成立合作社,200多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每年享受分红。
东新乡的变化,得益于我省扶贫资金使用权的下放。不仅如此,我省还支持县级进一步下放项目、资金使用权限,鼓励开展“村级决策实施、乡镇统筹审批、县级监管备案”试点。秭归县通过一年一统筹、一村一纪要、一季一督查、一轮一考核,把主体责任落实到县、乡、村各级干部的肩上,村平投入达到836万元,其做法曾得到汪洋副总理的批示肯定。
改革还在继续,全国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现场工作会上,副省长任振鹤表示,我省将进一步改革创新、健全机制、精细管理、抓好落实,不断加快财政资金整合统筹步伐,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