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名片
长乐坪镇苏家河村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中部,351国道横贯东西,距老县城五峰镇25公里,距新县城渔洋关镇38公里,距国家4A级景区柴埠溪大峡谷15公里。国土面积22.92平方公里,耕地2266亩,林地33000亩,森林覆盖率86%以上。下辖6个村民小组,413户,总人口1450人,在册贫困户150户443人,占全村总人口31%。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0元,是全市3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
苏家河村平均海拔1100米,高山、半高山气候特征明显。夏季平均气温23℃左右,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达10000个/cm3,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武陵画廊三百里,湘鄂屋脊十八溪”。苏家河村四周群山相拥,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村中吊楼镶嵌,花木点缀,可春观花海、夏看飞瀑、秋品红叶、冬览冰雪。
精准措施
“活动圈”让无职党员“亮”起来
将全村55名党员重新划分6个党小组,由党小组成员发动无职党员,就近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借助党员“一小时活动圈”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一小时能集中、一间屋能坐下、一个半天能把事说完,依山就势、方便活动”的原则,形成苏家河村“脱贫工作圈”。针对精准扶贫、助残、矛盾调处等重难点服务板块,采取由无职党员主动认领、自愿申报等方式,主动扫除服务“盲区”,让“闲人”争“作为”,树立党员良好形象。目前,全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20个,开展党员“义工”活动10余次,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0多个。
“零风险”让产业发展“壮”起来
以扶贫协议的方式推进“X+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农场+农户、协会+农户、能人+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建立“零风险化产业链”使全村150户贫困户脱贫信心培增。为农户化解“成本投入而无法回收”的巨大风险,政府投入是通过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土整治、小农水项目的投入,改善种植业生产条件,对养殖业圈舍建设给予一定补贴,解决农户投入产业的第一道风险,提高贫困户致富脱贫的积极性;社会投入是由合作社先期垫付部分农资,以扶贫协议承诺,给贫困农户统一提供蔬菜种子、肥料、种羊和技术指导等,解决贫困户前期资金投入、技术缺乏不足难题;自身投入是在政府与社会投入的基础上,农户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种植或养殖条件,自身出土地,投入劳力种养、管理、回收即可。社会保险由合作社牵头购买,针对贫困户不同种植和养殖品种、不同规模、不同生产条件分类购买到户,由保险公司为贫困户分担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整合扶贫帮困的政策资金,成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在保险赔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担贫困户受灾经济损失,提升贫困户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贫困户与蔬菜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由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统收统购、全收全购,同时实行价格保底制度,平时按市场价格收购。若遇到市场行情不好,则由合作社保障农户的最低收益,市场风险由合作社承担,农户“只管种、不愁卖”。
“三引领”让脱贫激情“燃”起来
宣传引领“我要富”。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到村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引导群众建立思干思进的意识和“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村“两委”采取分片召开小组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加强文明村风和感恩教育,引导群众逐步摆脱“等、靠、要、怨”思想,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典型引领“我想富”。通过“示范户+合作社”,发挥全村经验丰富、有知识、有技能、懂管理、会经营能人大户的典型引领作用,大力开展“户带户,先富帮后富”活动,通过蔬菜专业合作社纽带,实行蔬菜种植大户加贫困户结对帮扶机制。让先富起来的产业大户和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先富户为帮扶户谋思路、送技术、做指导,切实做到资源共享。贫困群众在“先富”的引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先进看齐,向典型学习,在“先富”的带动下,脱贫有方子,致富有路子,“脱帽”奔小康就更有盼头。政策引领“我能富”。争取市、县、镇各项政策支持,结合自身地理环境和山区条件,突出发展蔬菜、山羊等产业。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贫困户与专业合作社签订扶贫协议,采取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支持的“企业兜底”模式,切实解决贫困户的资金、技术难题。在山羊养殖方面,通过“家庭农场+村集体+贫困户”,承诺给贫困农户免费提供种羊、养殖技术指导、栏圈消毒防疫、成品羊市场价回收,同时村集体给予圈舍建设每平方米150元补贴,农户只需要出羊舍和劳力喂养,解决了贫困农户资金紧张、不敢发展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