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讯 记者王淳、特约记者谭桂林
恩施“壁挂天路”首届山地自行车邀请赛16至17日在新塘乡木栗园村举行
恩施“壁挂天路”首届山地自行车邀请赛
7月17日,来自全国的318位自行车运动好手云集恩施市新塘乡木栗园村,在4.4公里的盘山公路上演绎了一段非同寻常的“速度与激情”。
近一年来,这座恩施大山沟里的小村庄,还举办了两次山地越野车赛。是什么让这些车友、骑友们趋之若鹜?这一切,都缘于木栗园村通往外界的道路——有“壁挂天路”之称的恩施市新塘乡双木公路扯根坡路段。
10年凿出的绝壁“天路”
绝壁天路
说起扯根坡路名的来由,53岁的木栗园村党支部书记田家斌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困苦的年代。一座海拔落差足有800多米的山崖,将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与外界隔绝。人们要出山买盐、背肥料、卖粮食,唯有走一条羊肠小道,窄的地方只得尺把宽,上下坡都要扯住杂草或树根,“上坡头贴壁,下坡扑到梭”,于是这架山坡就有了个名字——扯根坡。
1986年,不甘向命运低头的人们,在政府的带领下,男女老少齐上阵,向扯根坡发起了“挑战”。他们将绳索套在腰间,在悬崖上抡起铁锤,用钢钎凿出一个个药室,再填入炸药,将“顽石”一点点炸开。一年下来,仅能推进四五百米,最难的时候一年只能修一两百米。
那一年,田家斌33岁,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和他年纪相仿的朱福明,在修路时脚踩了空,栽下悬崖,再也没有起来。
这一修,就是10年。10年间,有8位勇士长眠在这条“天路”上。
1997年8月1日,双木公路扯根坡路段终于修通了!镇上跑运输的谢军开进来的中巴车,是这么多年来,木栗园村见过的第一辆汽车。5块钱的车费,人们争相上车。从此村民“扁担做柴烧,背篓甩过河”,上集镇赶集,17公路路程的耗时,从4个小时变成了半个小时。
“天路”变致富路
近年来,当地政府又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道路进行了硬化、拓宽,护栏加固。如今,这条长4.4公路的盘山公路,宛如一条玉带,悬挂在峭壁之上,仰视高入云端,仿佛从天而降。
2015年4月,新华社“晒”出一组“天路”照片,引爆网络,深山公路声名鹊起。驴友、骑友和摄影家们纷至沓来,媒体将其评为中国最为奇特的八大盘山公路之一。
“壁挂天路”走红了,几乎每天都有外地人到村里来。从宣恩县嫁到木栗园的陆雪松开起了农家乐,一年下来,接待的游客超过千人。她原以为嫁到这深山沟,就穷一辈子了,没想到,过去看到就想哭的路成了致富路。
去年8月11日,来自天津、河南、四川等省市的越野爱好者来到新塘,160余辆吉普车组成的车队,穿越“壁挂公路”,蔚为壮观。而如今,来自湖南、重庆、浙江及湖北武汉、宜昌、恩施等地的318名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挑战这条“天路”,宜昌自行车代表队的冯梅到终点后感叹,“太累了,这路太绝了!”
旅游发展还需科学规划
壁挂天路上,游客纷至沓来
“壁挂天路”让木栗园村旅游的春天说来就来,但要形成气候,仍然任重道远。
如今,全村上下仅有2家农家乐。此次山地自行车赛前,田家斌挨家挨户统计多余的床位,为筹备几百人的吃住煞费苦心。
在今年恩施州开展的“不忘初心·永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中,恩施市委宣传部干部王传普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木栗园村,参加村里支部组织生活会和“两学一做”动员会。他在为村里变化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在揪心“村里没有一个增收的产业”。
旅游让王传普充满信心和希望,“但要科学规划,毕竟,‘壁挂公路’只是一个看点,能不能让客人住下来消费才是关键”。
其实,木栗园还有多个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贺龙的部队当年曾经过木栗园,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这段历史,村民们集资在村头建起了一座石碑。
纪念贺龙部队的纪念碑
另外,村内有一悬崖名白岩壁,上有一个几十米见方的出水洞,常年有一股缸粗的瀑布流出,从半空中倾泻而下。龙潭口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硝洞,三、四个小时走不到尽头,洞里有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的石笋,洞外冬暖夏凉,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如果把这些与长岭岗华中植物园等景点形成一个整体、连成一条线路,是一条不错的旅游线路。当然,配套的旅游设施还得跟上。”这是王传普和田家斌的共同心愿。
白岩壁瀑布
木栗园村山清水秀
“华中药谷”长岭岗华中植物园就在山顶
附:恩施市委宣传部王传普的民情日记
好久没有回生我养我的木栗园村了。这次,如果不是“不忘初心·永跟党走”活动,恐怕也难以及时成行,更不用说见到那么多看着我长大的乡亲了。
应村里田家斌书记的电话邀请,5月12日一大早,我和市政府办康主任等驱车赶往木栗园,参加村里的组织生活。
以前回去,多是走亲访友,这次,我们都带有别样的情感。全市6740名在职党员陆续回访自己的出生地或成长地,去拜会村里的革命前辈、先进典型、致富带头人、贫困农户,去走访当年的入党介绍人、师长、亲朋故友,还要在老家参加一次务农活动。
一路上,我思绪万千。聊得最多的是家乡的那条路。在我的记忆中,通往集镇的路是村民们走出来的。村级公路修通以前,到双河集镇赶场,要走4个多小时,尤其是扯根坡那段镶嵌在山梁子上的上坡,从山脚到山顶,就着岩石攀爬,走走歇歇,要2个小时。有好奇者专门走了一趟,看扯根坡到底有多少个弯和拐,最终的数字是99。那些年,我在集镇读初中,每个星期都要背着几十斤粮食往返两趟。20多公里啊,我在想,现在的初中学生恐怕没人受得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双河区政府开始组织修路。当时,政府筹集到的启动资金只有1.5万元,到哪里找施工队伍呢?没想到,一帮四川人主动揽下了其是的一段路,还承诺,只要付工钱,生死不用政府操心。扯根坡的坡度少说也有70度,而且完全是在悬崖上作业,就是有机械也上不了,必须靠双手用铁钎、铁锤开凿。据说,后来还真摔死了几个人。康主任说,从村里到集镇的这条公路前后修了七、八年,资金问题固然是主要的,但这条路也确实太难修了。80年代末,路终于通了,勉强可以走车。通车那天,一台“140”缓缓驶下山来,沿途万炮齐鸣,鞭炮整整响了大半天。肥猪运得出去了,多余的大米也卖得成钱了,村民们打心眼儿高兴。回忆起这些事,康主任显得很有成就感。当时,他是双河区的区长,这条路也是在他的主持下修通的。
2个多小时的车程,不觉间便到了。村里53个党员,在家的有23个,基本都是年长者,其余党员均已外出务工。村支书田家斌说:“听说你们要回来,我就把所有在家的党员都叫来了,大家都在一起交流交流吧。”
木栗园地处偏远,年轻的大都出去了。加上这段时间农忙,要赶季,平时也难得开个会。但这次“不忘初心·永跟党走”活动,大家都很上心,在家的23个党员悉数到齐,就连80多岁的廖绪英、廖美锋也早早就赶到了村委会。当年,这些党员在村里真的算得上标杆。大集体时代,大家在一起搞劳动,广播里经常表扬廖绪英,这让她感到很自豪,于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累,出工和男人们比着干,挑石头,背包谷都不在话下。据说,有一次廖绪英累吐了血,嘴上还说没得事。
在村里的红军纪念碑前,大家排好队,举起右手,在党旗下庄重地重温入党誓词。老党员的确非常认真,相当地严肃,也许这辈子他们都没讲过几句普通话,但都憋着劲儿跟着小学校长钟美玲一字一句地大声诵读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村子里久久回荡。说实在话,这样的宣誓,我只有入党时的那一次经历。这次回来,田书记说有这样一个议程,我说好啊。说起来,我也有一丝丝遗憾,那就是,我的党龄和年龄是不成比例的,换句话说,刚参加工作的那些年本应该追求进步的,但那个时候我根本没有考虑过入党。2000年,我改行做新闻记者,因为锤炼的需要,我才决定入党,也感谢组织接纳,以至于我的两位入党介绍人都比我还小几岁,对我而言,他们是年轻的老党员,现在都在恩施城上班,平时交流也多。
接下来的3个多小时支部生活会,我一边聆听发言,一边思考着。思绪在脑海里不断翻滚,感悟颇深。村支书要我也讲几句,我说我就讲8个字:感恩、感谢、渐愧、表态。我想,这次回访老家的党员大抵都如此这般发言,感恩和鼓励是必须的,然后承诺,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做些事吧。这么多年,没为村里做过有功的事,能力和气场不够,我当然觉得渐愧。
在村里看到的变化,让我感到非常欣慰。村里的学校搬迁以后一切都是新的。学校里4个老师,30多个学生,基本都住读。虽然不是完小,但校长钟美玲把这里管理得井井有条。因为偏远,所以社会关注度也高,捐款捐物和资助学生的不少,学生可以洗热水澡,床上都是新铺盖,寝室也很干净。村里的卫生室显得很亮堂,不时有村民进来买药、看病,村医刘钟总是笑眯眯的。看上去,这个来自恩施城郊七里坪的年轻人与村民们相处得相当融洽。村里的变化虽然比不上外面大,但变化让我的记忆逐渐变得模糊。曾经低矮破旧的木房子,几乎清一色地换成了小平房。在农村,条件好好不好,只要看住房便可略知一二。
村主任冷喜爱说:“现在村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都已经改善了,只有淌平组几户人家还需要易地搬迁,但要征得他们自己同意。”冷主任所说的淌平组,步行到村委会要差不多2个小时,交通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冷主任将淌坪组几户人家的情况向大家一一通报,并建议动员他们易地搬迁,党员们都举双手赞成。
让我瞅心的是村里没有一个增收的产业。千百年来,村民们已经习惯了种包谷、水稻、土豆、红苕。虽然收入少,但能糊口,有保障,没有风险,以至于有不少田块至今闲置着没人耕种。村民条件的改善抛开惠民政策因素不说,其实主要还是得益于打工经济。在外混得好的,一年下来有10多万。当然,也有少数几个人资产上百万过千万的。这两年,打工开始不景气,大家仿佛觉得,在外再怎么挣钱,可长期打工也不是出路,总有回家的那一天。于是,少数人开始回乡了,他们渴望在家乡的土地上生金,有尝试搞养殖的,有学着搞种植的,但他们迫切需要政策扶持。也有的将“战场”转移到恩施城,买一套房子,做点小生意,继续谋生。村里海拔不高,700米左右,土地还算肥沃,选择种什么倒不难,关键是种什么要形成规模,形成链条,能产生附加值。现在运输不成问题,但实现这些需要有头脑的人来运作。
让我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是村里的旅游资源。这里的旅游资源被人发现还是因为这条路,缘于一组照片。几年前,恩施日报记者杨顺丕在扯根坡山顶上拍下一组公路照片,取名“恩施壁挂公路”。这段“壁挂公路”长约4.4公里,山顶、山脚海拔落差800多米,共有13个回头线,远远望去,像缠绕在崇山峻岭间的一条腰带。“壁挂公路”经媒体传播,特别吸引眼球,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兴趣,一时间,外地人慕名而来,网上越传越火。村里人忽然觉得找到了自信,一帮年轻人开始主动推介起来。去年8月,爱好越野的打工返乡村民蔡先胜邀约天津、安徽、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市的越野爱好者们,在这里举行“穿越最美恩施大型自驾游”活动,160余辆吉普车穿越“壁挂公路”,体验速度与激情。
没想到木栗园旅游的春天说来就了。但细细思索,旅游形成气候,带动发展最终还是要科学规划。毕竟,“壁挂公路”只是一个看点,能不能让客人住下来消费才是关键。其实,木栗园有旅游开发价值的点还有。贺龙的部队当年经过木栗园,还在老百姓的房屋墙壁上刷写过标语,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这段历史,村民们集资在村头建起了一座石碑。另外,龙潭口白岩壁上有一个几十米见方的出水洞,常年有一股缸粗的水流出,从半空中倾泻而下。洞内宽敞,据说往里有数十公里,但无人敢进。龙潭口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硝洞,村民至今不知道洞内有好远,有七、八个壮汉打着手电筒走了三、四个小时也没有走到尽头,便折返不敢再往里走了。洞里面有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的石笋,十分好看。洞外半里范围冬暖夏凉,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祖辈居住在此的谭学伦一家,再热的夏天也要盖厚厚的棉被,而冬天却只需要衬衣加外套。我在想,如果把这些点与新塘红花淌、长岭岗华中植物园以及太山庙风光形成一个整体、连成一条线路,也许是一条不错的旅游线路。当然 ,配套的旅游设施还得跟上。
一次返乡只能管窥,唯沉入基层,才能深入农民内心,触摸真实的脉动。
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绝对不要居高临下的同情,而要携手并肩的同心。心里装着老乡,不做无谓的旁观人,要做积极的建言者、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