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长阳推进“1156”模式争创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

发布时间:2016-08-04    来源:    字体大小:A-   A+

    

三峡日报讯 通讯员 秦道见 杨青 钟庆华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鄂西南武陵山区、清江中下游,是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源地,是19.5万年前“长阳人”的故乡、巴人故里和800万土家族的发源地。全县国土面积3430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其中土家族约占65%,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258户81184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39个高贫困发生率村、15个县级特困村、25个重点老区村和22个库区移民村,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武陵山扶贫攻坚片区县。

近年来,长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要求,秉持“守望山水,思源行远”的发展理念,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全力推进“1156”脱贫攻坚模式(建强一个基层党组织、筑牢一个政策托底线、织密产业发展“五张网”、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户”),争创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确保与省市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建强基层党组织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好靠山”

越是脱贫攻坚,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年来,长阳从选派“第一书记”入手,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兴村富民中的龙头作用,打造了一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尖刀班和“先锋队”。

一是“一亮三创”强基础。深入推进以“亮党员身份,创党员文明户、创党员中心户、创党员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员“一亮三创”工作,实行党员挂牌亮相、接受社会监督、就近划片联户、联系服务群众、严格民主评议、动态梯级争创、发挥组织优势、推进社会发展,引导万名农村党员立足生产生活联系服务10万农户。

二是“三联一转”强作风。以“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项目、党代表联系服务‘双困’户、机关转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一转”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心解难题,增强群众感情,办实事惠民生。高家堰镇木桥溪村党支部书记向定锐不顾肝癌病痛,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历时八年飞越七座山峰建成“空中红旗渠”,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成为感人壮举。

三是跟踪问效抓落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约束机制,强化军令状的强制力、工作中的执行力和制度建设的约束力,加强对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跟踪督办和检查追责力度,坚决整治“四风”不放松,常抓不懈出习惯、出成效;严查腐败不放松,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筑牢政策保障底线让特困群众吃上“定心丸”

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相衔接,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严格按程序评定对象。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乡镇人民政府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后报县民政部门审批。县民政部门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低保全面实现“按标施保”和“动态管理”,打破“指标”限制,实现了保障线范围内的“应保尽保”。

目前,全县农村低保15947户21413人,保障率达到6.33%。从2015年1月起,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孤儿等社会救助资金均按月实行社会化发放,于每月10日前直达救助对象个人“一卡通”账户。

织密产业扶持“五张网”打造脱贫致富“金饭碗”

农民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优势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关键在于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核心在于培育龙头企业,方式在于提高组织化程度。长阳县委、县政府针对产业小而杂,支撑作用不明显的问题,着力筑牢产业发展“五张网”,对贫困户产业发展不设支持上限,分类施策,因户施策。

一是筑牢项目资金统筹网,加快推进“五个一万亩”工程。坚持“整合资金办大事”,以蔬菜、茶叶、魔芋、核桃、栀果为重点,每年新发展5万亩特色示范基地,深入抓好“五个一万亩”农业基地建设,全县特色农业基地突破100万亩。2016年统筹各类项目资金10.2亿元用于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推广3个“121” 养殖到户工程,力争生猪、山羊、家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20万头、120万只、150万羽。

二是筑牢龙头企业带动网,持续开展“双提双抓”工程。大力实施“提质进竞、提速进位,抓主体、抓争取”活动,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打造农民持续增收的核心支撑。老巴王等8家省级龙头企业命名为“扶贫开发龙头企业”,一致魔芋公司建成了 8万亩魔芋基地,芋农年平增收2000元以上。5A级景区清江画廊为景区规划范围内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升贡献率达到40%以上。都镇湾璞岭村引进宜昌清江廪君茶业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互联网”股份制模式,农民以土地入股,职业农民种植,公司统一供苗、统一培管、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并按投资股份比例分红,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

三是筑牢合作组织互助网,创新开展“银社对接”工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841家,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宜昌巴楚蔬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 3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近5000农民就业致富。充分发挥全国“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优势,大力实施“银社对接”工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种植养殖贷款实施办法,对贫困户贷款实行无担保、免抵押、贴息贷款。

四是筑牢示范大户帮扶网,深入开展“示范大户创建创业”活动,即在培育创建1000个致富示范领头人,每人联系帮扶3至5个贫困户,让1万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政府贴息积极支持鼓励示范大户继续创业,最高贷款10万元,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和各类合作组织,全县已注册家庭农场200多家。贺家坪镇农民尹春云的现代家庭农场在12个重点贫困村流转土地5000亩,带动了1200多贫困户致富。

五是筑牢实用科技培训网,大力实施“一户一个明白人”工程。牢固树立“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理念,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让每家每户有一个政策、科技和信息方面的明白人,掌握一门发家致富的好技术,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的效果。

大力推进“六进户”实施精准到户“全覆盖”

坚持“精确瞄准,到村到户”原则,针对当前贫困的主要原因,集中力量进行扶持,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一是“互联网+”进农户,打通特色产品出路。大力推进电商扶贫项目,在每个村培养3至5个电商能人,着力培养电商龙头企业,做到全县154个村全覆盖。

二是金融扶贫进农户,打破资金短缺瓶颈。全县设立风险补偿基金2200万元,贷款规模达到2.2亿元,对潜力大、示范好、产业强的专业合作社最高贷款100万元,由政府贴息鼓励发展,努力实现“131”目标,即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000家,带动3000个贫困户、1万多贫困群众脱贫。

三是技术服务进农户,打响技术服务品牌。整合县乡农业技术人才资源,每个村聘请一个首席技术负责人,以茶叶、药材、核桃、养殖等为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就业扶贫培训工程,对54个重点贫困村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户,开办电工、电焊工、缝纫车工等培训班,实行就业扶贫;在每个村聘请一名产业指导员,指导贫困户实用技术培训。都镇湾镇璞岭村创新成立了以党员和村民代表为主体的祥官茶叶服务队、祥官药材服务队、祥官林果服务队、祥官劳务帮工队、祥官社会管理服务队,做好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工作。

四是精神文明进农户,打造脱贫动力支撑。按照“勤劳致富星、遵纪守法星、诚信信用星、科教文化星、计划生育星、敬老爱幼星、家庭和睦星、邻里互助星、环境卫生星、志愿服务星”的标准,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家庭)”创建活动。

五是法治建设进农户,打开依法办事心结。服务打工经济,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暖冬”行动,积极赴外地为农民工维权;将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送法进乡村”两项工作任务结合,在全县1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1个法务指导中心、160个法务工作站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设置法律咨询工作室;抓好农村换届后调解队伍建设,组织司法行政干警、律师积极参与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等矛盾纠纷凸显区域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六是党员帮扶进农户,打动贫困对象感恩之心。充分发挥党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先锋引领作用,结合2016年“村出列、户脱贫销号”任务目标,针对中期自查评估出现的问题,采取“党员示范户+贫困户”、“党员中心户+贫困户”和“党员致富能人+贫困户”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一户一策”的帮扶模式,帮助贫困户进一步落实脱贫措施,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

精准扶贫任重道远,长阳县委、县政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坚定的信心决心、更强烈的勇气担当、更有力的措施办法,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都市后花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带着资金技术开到门口田边 宜城扶贫大篷车载着农民奔富路
下一篇:兴山县“四种模式”助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