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潜江农村“虾稻共作”新模式 养虾有“稻”致富有方

发布时间:2016-08-08    来源:    字体大小:A-   A+

    

7月是湖北省潜江市白鹭湖国营农场最安谧的季节。四湖总干渠静静流淌,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林间一条柏油路随着河道蜿蜒,除了蝉在树上聒噪,路上很少有人和车的踪影。站在石桥上眺望,阡陌纵横的河渠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金光,一望无际的水稻犹如墨绿色的画卷向远方舒展。

因为高温暑热,阴雨连绵,潜江市进入了农闲季节。可对于这里的小龙虾养殖户来说,农闲心不闲,他们要时刻关注着稻田里小龙虾的长势。家住白鹭湖国营农场的58岁农民贺家贵戴着草帽,穿上水鞋,撑一支竹篙,驾一条小船,轻轻地沿着稻田围沟移动。贺家贵承包了26亩水田,以前只种水稻,一年收入只有3万多元。3年前,他开始采用“虾稻共作”的生态种养模式,在稻田里养虾。这一方法让贺家贵收入大增,年收入超过26万元。

“虾稻共作”是潜江农民的创举,如今,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潜江已形成小龙虾种养殖、加工、出口、餐饮一体化的产业链,成为潜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

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降水丰沛,十分适合水产养殖。2001年,该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在全国首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的种养模式———在低洼稻田里开挖简易围沟,放养小龙虾,种一季中稻、养一季小龙虾。而以往,当地一到冬春季节稻田就基本上搁荒了,没有任何效益。“虾稻连作”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还能实现稻谷和小龙虾的双丰收,农民亩产收入可以达到3000元左右,是原来的3倍。于是,在湖北省政府和潜江市政府的推动下,这一模式很快在全市推广。潜江市政协副主席刘书琼介绍,到了2009年,潜江市小龙虾养殖面积达18万亩,产量达到3.8万吨,产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总产值近20亿元,养殖、加工和出口创汇均居全国第一。这也让潜江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小龙虾之乡”。

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了“虾稻连作”模式的不足:每年到了三四月份,农民开始整田、排水,准备插秧,而此时因气温较低,田里的虾苗还没长成成品虾,就不得不贱卖了。为了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潜江市水产局在后湖农场部分稻田反复试验,并总结出了一种新的种养模式———虾稻共作。湖北省白鹭湖农场党委副书记徐春林介绍,新的模式是把原来1米宽、0.8米深的小围沟,改挖成4米宽、1.5米深的大围沟。当每年三四月份稻田排水、插秧之时,虾苗可以先到宽敞的大围沟里暂居。等到插完秧后,稻田里灌满了水,再把虾苗引回稻田继续生长,从而实现“一季稻,两季虾”。这样一来,不算稻米,农民亩产平均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是原来的5倍。

贺家贵的小龙虾产值还要高,基本上是其他农民收益的2倍。他的种养殖秘诀关键在一个“早”字:上一年早收稻、早放水、早种草、早施肥,给虾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还要定时给虾苗喂点豆饼,投入不高,也不麻烦,均匀撒下去即可。虾苗爱吃,长得也快,更重要的是我家的虾3月中旬就可以上市,比别人家提前了半个月。这个时候大虾一斤可以卖到45元,中虾一斤卖27元,虾苗也能卖20元一斤。按照这两年的收入情况看,亩产可以上万喽!”贺家贵笑着说。

“虾稻共作”让潜江农民走上了致富增收的快车道。仅以白鹭湖国营农场为例,该农场有耕地2.8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达到了2.2万亩。截至今年6月底,供应虾苗1500吨,供应成品鲜虾750吨,加上作为水产加工企业原料的部分,产值超过1亿元,带动了83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农场的农民不得了,种养殖面积小的年收入也要二三十万元,大户收入都在百万元以上。几乎家家住住小楼,户户有汽车,不比城里人差。”白鹭湖国营农场农办副主任王关林表示。

而据刘书琼介绍,截至2015年,潜江全市小龙虾产业从业人数超过6万,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带动了上万农户增收致富。

农业合作社里的新希望

“虾稻共作”为什么在国营农场发展得更加有声有色?关键在于土地集中,便于科学管理,实现规模化效益。

潜江市浩口镇幸福村村民罗中林悟出了其中的门道。2015年初,他开始与其他农民合伙成立潜江市罗杨周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为了办好合作社,罗中林进行了多项探索。首先是引导农户种植中使用含氨基酸、腐植酸、多种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机肥,提高肥料使用率,分解土壤中的农药、除草剂、重金属的残留,活化土壤,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无机污染。其次是引导农户选用良种,旱稻旱管,早播水管,积极推进节水型农业发展,主推节水型品种,旱播省工、节水减少开支。第三是引导农户科学种植管理,让农户种植水稻整季不打农药或减少打农药,降低水稻农药残留,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让农户腾出更多时间外出打工创收。

“传统种植水稻亩产不过1300斤,收入好的可达1000元。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亩产平均可以达到1400-1500斤,算上节水和省工开支,每亩可增收300元以上。”罗中林介绍说,起初,合作社种植稻田为1700多亩,由于效益明显,仅仅一年半时间,合作社服务已覆盖全市16个乡镇,推广生态农业和“虾稻共作”面积达到1.5万多亩。初步成功让罗中林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虾稻共作”成就了潜江“稻虾”,能否打造另一个品牌——潜江“虾稻”?于是,罗中林在熊口镇瞄场村6000多亩“虾稻共作”稻田里,采用生态农业方式,使用良种和有机肥,不打农药,使虾、稻亩产平均产值接近7000元。

“更重要的是这样稻米口感更好,而且有质量保障,因为小龙虾对水质有一定要求,一旦使用化肥和农药破坏水质,小龙虾会起到预警作用。”刘书琼表示。

不过,罗中林的合作社目前还有不少问题:生态农业科技含量仍有待提升,急需省市农业科技人员的帮扶;合作社需要资金扩大规模,希望涉农银行提供优惠贷款;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较大,需要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以抵御自然灾害。另外,罗中林尤为关注的是,虾稻的品牌培育和市场销售问题。“没有品牌就卖不出更高的价格,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农民的收入就没有保障啊!”

不过,对于罗中林来说,最近刚刚有一个好消息:中文百科在线旗下的特产文化电商平台———中国特产网拟在潜江市设立江汉平原特产运营中心。“我们将按照‘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绿色生态’的产业化之路,将中心打造成全国特色农产的仓储、物流、加工、出口基地之一,与当地专业合作社联手共同培育包括稻虾和虾稻在内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中文百科在线董事长刘家丰表示。

上一篇:扶贫当增强改革紧迫感
下一篇:建始县地税局结对扶贫养羊增收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