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三措并举”拔穷根

发布时间:2016-08-10    来源:    字体大小:A-   A+

    

襄阳日报讯 部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如何突破自身瓶颈、发挥主动,从而把扶贫工作做实、做好?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摸底子、结对子、找路子多措并举,经过一年的努力,扶贫成效渐显。先后投入扶贫资金56万元,发展茶叶、黑山猪、山羊、鸡、代料食用菌等种养殖产业项目;为100户持续增收落实了种养殖项目;解决了该村3公里组级公路的硬化、村办公室周边环境进行亮化;帮扶该村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长短结合的精准扶贫模式,为村级集体持续增收拓展了渠道……

摸清底子 分类实施

2015年,根据国家、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市第一人民医院驻点谷城县紫金镇沈垭村开展“五帮”活动。沈垭村地处谷城县紫金镇,距离谷城县城55公里,平均海拔500米,是一个高寒偏远山村。全村两个自然小组,共148户、456人,人均年收入为6250元。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打工,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的30%左右,是谷城县省级贫困村。

既然是省级贫困村,其中贫困的原因在哪儿?怎么才能让该地贫困人口陆续脱贫、持续增收?为此,市第一人民医院精准扶贫工作队在进入该村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摸清底子。

摸清贫困人口的底子,为制定分类脱贫打基础。市第一人民医院选派了3名医院干部职工,深入到该村,历时半个月,彻底摸清了该村贫困人口的底子。该村现有贫困户48户共计113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7户65人、低保贫困户6户19人、五保户17户18人、低保户8户11人,按贫困分:B类25户29人,C类:23户84人。

鸟无头不飞,通过座谈得知,沈垭村现有村“两委”班子4人,平均年龄48岁,平均学历为初中,村里没有35岁以下的后备年轻干部。因为地处偏僻,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基本为零。村集体除了有一固定的办公场所外,没有其他资源、资产,每年的村级运转全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村级债务43万元。

该村虽然山林资源丰富但耕地面积小,在15981.5亩版图面积中,耕地面积仅620亩。该村传统的经济作物主要以香菇、茶叶为主,但因资源老化、交通不便等因素,难以见到效益。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因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仅能糊口。全村养殖户仅有4户,没有形成规模。

通过摸底,驻村工作队得出了造成沈垭村贫困的三大原因,即无资金扶持、无产业基础、无项目致富,以及脱贫致富面临的三大难题:销售难、对外信息沟通难、运输难。

结成对子 解决当前

宜帮则帮、宜扶则扶。2015年春,市第一人民医院驻村扶贫工作队根据入户调查情况,先后动员单位21名党员干部与村里21户贫困户结成了对子、认了亲戚,开展“一帮一”活动。

每一名认了亲的干部都拿出1000元,为结对农户购买鸡苗、山羊、黑毛山仔猪等,支持贫困户根据各自的不同状况发展种养殖业,让其增加尽快脱贫的信心。其中,院长付度关与该村贫困户欧满才结成了帮扶对子,不仅出钱帮欧满才家购买了鸡苗、黑毛山仔猪等,还帮助欧满才家发展能够让他持续增收的产业项目,先后投入7300元,为其改造旧茶园2亩。沈垭村一组村民邓文学在与该院党委书记叶恒波结成对子后,从扶贫工作队认领了一头黑毛山猪,到去年年底被回收,一头猪净赚了1000多块钱。加上原喂的一头母猪,去年下了两窝崽,又给家里带来了6500元的收入。今年,他在帮扶对子的帮助下,一下子又从村里领养了两头黑毛山仔猪,养殖了500只仔鸡,目前养得都很好,根据邓文学的估算,今年增收破万元没问题。

到2015年底,市第一人民医院驻村工作队号召全院干部职工各尽所能,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利用各自的资源、专业、文化等各方面优势开展项目帮扶,先后为100户贫困村民找到了致富渠道。

找准路子 一户一法

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后,要想不返贫,难点在哪儿?市第一人民医院驻村工作队经过调查分析得出:难在持续、稳定增收,难在扶贫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针对沈垭村贫困人口多,耕地少,山场面积大的实际,市第一人民医院提出了“给钱给物,不如给项目”的精准扶贫思路。

给钱给物可以解决的只是一时的问题,而发展起一个项目,则解决的是一劳永逸的根本问题。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驻沈垭村扶贫工作队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围绕项目做文章,并探索出了“长短结合”的产业扶贫模式。为此,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积极协助村“两委”科学制定贫困村、贫困户帮扶计划,并组织在该村整体推进。

为让村民们增强脱贫信心、持续增收,沈垭村除了发展土鸡养殖、黑毛山猪养殖、山羊养殖等一些短平快项目外,还发展起了代料香菇种植与加工、旧茶园的改造与茶叶的种植与加工等长期产业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先后有2户贫困户搞起了土鸡养殖、80户贫困户从事起了黑毛山猪养殖、6户贫困户搞起了山羊养殖、10户贫困户干起了代料香菇种植和茶叶种植。

为了让村集体有收益,在项目发展上,市第一人民医院驻村工作队让村“两委”与贫困户的项目发展进行“捆绑”,从而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同时,村集体也有一定的收益,从而达到了“共赢”的结果。比如在发展土鸡养殖、黑毛山猪养殖项目上,采取贫困户免费领养的方式。由村集体统一与各领养户签订领养协议,在年底出售成品鸡或者成品猪时,将免费部分给予扣除,以作为集体经济收入。这一方式的推广一方面避免了村“两委”在项目落地上充当甩手掌柜,另一方面在日常的防疫检疫上,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不仅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还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的积累,从而形成了“群众乐意,集体欢喜”的皆大欢喜局面。

此外,根据广泛的入户调查结果,市第一人民医院对该村传统的主导产业——茶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驻村扶贫工作队协调老旧茶园改造资金,对420亩老旧茶园进行改造,每年至少改造100亩。目前已经投入10万多元,改造老旧茶园200多亩。在此基础上,以村成立的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实现该村农副特产品与市场的对接,解决上述农副特产品的出口问题,增强农副特产品的变现能力。

上一篇: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罗官章事迹
下一篇:坚定信心打好四个攻坚战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