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巧玲的日记
既不能听,也不能说,自出生开始,她便与命运抗争。
因听力严重障碍,无钱佩戴助听器,只能靠读老师的唇语学知识,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前几天,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19岁的她百感交集!她,就是出生于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揭家村的贫寒女孩张巧玲。
患了先天性聋哑症坚韧女孩坚持上学
张巧玲出生不久,就和姐姐一样听不到周围的声音,就连简单的“爸爸、妈妈”也无法完整喊出来,更无法与小伙伴正常交流。
父亲张远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带着两个女儿前往武汉就医,均确诊为先天性耳聋症。花费近万元,但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家里实在没有钱了,只能放弃治疗,听天由命。
很快,张巧玲和姐姐到了入学年龄。姐姐听不见老师说话,也无法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只上了几天学就再也读不下去了,只好回到家中。轮到张巧玲上学时,她很忐忑,担心像姐姐一样被迫辍学回家。
当时,张巧玲尚未完全失聪,可以断断续续听到老师讲课的内容,遇到不懂的时候,她就将问题写在作业本上,请老师讲解,直到弄懂为止。
就这样,悟性极高的她学习成绩不仅没有掉队,相反还很不错:小学和初中成绩一直在班级中上等,初中毕业时,她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随州当地有名的曾都区第一高级中学。
聋哑男孩卖手抓饼激励她读唇语
进入高中,张巧玲个子高,自尊心强不肯说自身困难,被不了解情况的老师编在后排。几乎完全听不清老师讲课的内容,她一时间很不适应。
更难受的是,还遭到一些同学的冷嘲热讽。一次上课,老师点张巧玲回答问题,但她听不见,周围也没人提醒她,所有同学都将目光聚集在她身上,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她顿时脸涨得通红,心里很不是滋味。“那种嘲笑我永难忘记。”张巧玲说,当时很想争辩,但又无法言语,憋屈难受,只好躲在宿舍痛哭一场。
因长期不适应,也无法与身边同学交流。张巧玲想过放弃,但一次大街上偶遇一名卖手抓饼的聋哑男孩,让她改变了想法。
张巧玲回忆,她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聋哑男孩卖饼。他挂着“聋哑人卖手抓饼,请顾客光临!”的牌子,卖几个不同口味的手抓饼,全靠读顾客唇语来做生意,即靠看别人说话时嘴唇的动作来弄懂别人的意思。就靠这,聋哑男孩将摊点生意打理得很好。“他只能卖饼,我还能读书,条件比他还要好一些,我也要练习读唇语。”深受触动的张巧玲,决定通过读老师的唇语来“听讲”。
不好意思总盯老师嘴巴看
几个月后,班主任老师终于得知了张巧玲的情况,连忙将她调到第一排正中间位置。
虽然座位调到了第一排,但仍只能隐约听懂老师的内容,张巧玲就靠读老师唇语,去猜老师的意思。张巧玲说,最开始听不懂,但听得多了,自然就懂了。
张巧玲举例说,语文老师一直在强调要多阅读,多背书,作文多写多锻炼,自己就记在心里,严格贯彻老师的要求。对数学和英语等难点学科,她一般都要先预习课本,做到老师讲课时有的放矢,结合预习内容,看老师的口型,猜测老师的大意,课上没有听懂的,下课后再领悟,如果还有疑问,就将问题写在纸上,主动去问老师。
预习课本,读唇语听课猜大意,课后领悟问老师……这也成了张巧玲读唇语学习的三部曲。不久,她的成绩赶上来了。
由于总在盯着老师的嘴巴看,张巧玲有时候感到不好意思。后来,张巧玲主动要求班主任老师将座位调到了第一排的右侧,方便自己抬头看老师嘴型。“听懂了吗?”“上课不要讲话,不要吃零食。”“sin、cos”等老师常用的语句,到快毕业时,张巧玲已经烂熟于心。
最开心的事是给同学讲方法
虽然患先天性聋哑症,但张巧玲从未放弃说话,一直在尝试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用正常语言交流。用她的话说,“我要成为一个有天分的聋哑人。”
与大多数聋哑人不同,张巧玲除了读老师的唇语,她还能用一些简单的语言与老师交流。让她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自己走上讲台,与同学们分享学习方法。
张巧玲说,由于班主任教的是历史科目,自己的历史科成绩也一直比较稳定,有时还能排到年级前列。一次,在班主任老师马海波的要求下,她走上讲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黑板上与大家分享学习方法。“多总结规律”、“多做题”……她边写边将这些方法说出来。
努力没有白费,张巧玲10多年的坚持总算有了成果。今年高考,读文科的张巧玲考了458分,达到二本录取分数线,被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录取。“这个结果我不感到意外,这是她应该得到的回报。”班主任老师马海波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张巧玲身残志坚,每天都在坚持上课,让他印象深刻。
大学四年渴望有一只助听器
“你今年高考考了多少分?听得懂吗?”上周,初见张巧玲时,楚天都市报记者放慢语速问道。“458分。”刚问完,张巧玲用清晰响亮的声音回答道。“通知书收到没有?”“收到了。”
来到张巧玲的家里,张巧玲面前还摆着一本厚厚的成语字典,在练习写字。一旁,放着崭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父亲张远洲说,前几天,他将通知书交到女儿手上时,她将通知书紧紧捧在胸口,眼泪直流。“我知道,女儿为了这张通知书,确实太辛苦了,高考分数出来前,我甚至都没想到她能考上大学。”
谈到到大学的愿望,张巧玲用两根食指指着两只耳朵说道,“助……听……器”。随后,她在笔记本上写了下来:渴望有一只好的助听器,能跟别的同学一样正常地听课。大学四年,她要好好学习,让自己变大。“责任!”在解释“变大”的意思时,张巧玲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这样两个大大的字。(记者向清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