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三年脱贫两年巩固的总体思路,2016年竹溪县计划完成33个重点贫困村出列,25000贫困人口脱贫,完成易地扶贫搬迁7000户23840人。为确保年度减贫脱贫目标任务顺利实现,现就几个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探讨如下。
一、抓住三个重点,保障脱贫出列
(一)、千方百计培植主导产业。一是围绕特色和优势抓产业。重点贫困村要根据自己的传统优势产业基础规划主导产业,把老产业、老基地建好管好,提质增效。在此基础上,积极培植新兴产业,形成一个支柱,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二是要有市场主体参入。重点村都应引进或培育市场主体参入主导产业发展,要坚决扭转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发展产业的做法,通过龙头企业、大户、合作社带动,彻底解决产业做不大、做不长、效益差的问题,力争重点贫困村产业形成规模,形成特色,形成品牌,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带动村集体持续增收。三是要与贫困户形成利益连接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模式,把所有贫困户连接到产业链上,动员和组织贫困对象以土地、山场、房屋、资金和劳力参入其中,取得稳定的租金、股金、薪金收益,也可通过与市场主体合作的方式,通过“借船出海”、“借鸡下蛋”办法,让贫困户为市场主体提供产品,市场主体在种苗、技术、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形成利益链接和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利用众筹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新的扶贫模式,争取让更多的贫困对象通过产业增收和创业实现脱贫致富。四是落实产业保障措施。要建立对市场主体的保护和支持政策机制,确保市场主体进得来、稳得住、能发展。要培植和储备一批实力强、项目好、信誉度高、有社会责任感的市场主体参入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带动主导产业、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增收脱贫。
(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达标。一是首先要满足基本要求。即按照贫困村出列“九有”的标准,在交通出行、安全饮水、用电保障、学生就学、医疗服务、信息通讯、电视收视等方面要保障基本要求,体现全覆盖,体现方便。二是对具体指标进行具体分析,把握尺度。如交通通行,要到组到院,安全饮水、电力保障、有线电视要到户到人,通讯信号要覆盖到户,宽带网络要到组到院,文化、教育、卫生服务要满足群众基本需求。三是合理规划布局。要统筹考虑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按照“保基本,全覆盖,不重复,留空间”的原则,合理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基本就是满足脱贫出列的要求,不搞“高大上”;全覆盖就是要按“九有”标准,不缺项,不漏户,不漏人;不重复就是搬迁区和安置区不重复。优先保证居民集中区、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达标,对于居住非常僻远分散、生存条件较差的农户,要动员其搬迁,永久解决群众享受公共服务问题。留空间就是按照新农村、小康村目标,做好规划,打好基础,在满足重点村脱贫的前提下,留足建设和发展空间。四是要明确责任。相关行业部门负责重点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规划、设计,负责工程量和投资测算,负责工程技术指导、质量监管、工程验收。乡镇负责规划的对接、负责交通、饮水等项目的组织实施、资金兑付,对于由行业部门实施的电力、通讯、网络、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项目乡镇要负责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县精准扶贫指挥部负责规划和项目的审查备案,下达项目和资金计划,负责项目资金整合,组织工程验收,下拨项目资金。
(三)、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居工程。一是要保证应搬尽搬。年度脱贫户是搬迁对象的,要保证搬迁入住。年度出列重点贫困村,必须完成全部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二是搬迁安置和脱贫项目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精准对应到户到人。安置点建设要依托周边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坚持因地制宜、超前谋划,把安置点工程与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一同规划、一同实施,统筹处理好搬迁安置与后续发展、稳定脱贫的关系,所有搬迁户在保证户、房对应的基础上,还要保障与脱贫增收项目精准对应,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三是要严格质量标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社会关注度高,检查验收严格,追责问责严厉,各地一定要严把质量标准,把好选址、设计、施工过程、建筑材料每一个关口,并组织贫困户参入监管,确保建设工程、房屋质量过硬,群众满意。四是要着眼长远。要抢抓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机遇,彻底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差、基础设施条件差、信息通讯差、公共服务差问题,基本实现“消土消危、下山安置、相对集中”的目标,让群众下山,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让产业上山,规模集约生产,形成“山上绿色银行,山下幸福村庄”格局。在易地搬迁上即要尊重群众意愿,更要合理引导群众。对于分散居住高山,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又不愿搬迁的农户,要做好工作,引导他们下山生活,上山生产,不能放任自流,不能只顾眼前有地种有饭吃,否则一旦丧失这次政策机遇,这部分群众将会更加边缘化,会在贫困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二、破解三个难点,巩固脱贫成果
(一)、围绕脱贫目标落实到户措施。一是落实到户能力提升措施。对贫困家庭劳动力根据需求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劳动力有一门基本增收技能。二是落实到户帮扶措施。扶持帮助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自主发展种养业,实现自我发展增收;帮助和扶持有能力的贫困户自主创业,实现自主创业增收;通过合作社或大户带动增收,组织贫困户和市场主体精准对接,贫困户通过土地、山林流转、入股或通过务工增收等形式,取得租金、股金或薪金收入;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外出务工,已经在外有稳定务工收入的,可适度解决一定的路费或培训费用,进行认定和巩固,由政府或社团组织联系就业务工的可与农户签定务工增收承诺书,搞好务工对接和联络服务,及时掌握劳务增收情况;对劳力弱,条件差,又不属于兜底对象的边缘户,可组织当地能人大户进行帮带托管,能人大户可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安排贫困对象适度务工或代种代养,给予相应薪酬,还可用贫困户的扶贫到户资金交由能人大户托管分红,从而保证相对稳定的收入。三是落实到户政策保障措施。对本户有发展能力,但需要在医疗、教育、住房方面进行帮扶的落实相应帮扶政策;对政策兜底对象,由政府进行兜底保障。四是落实到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措施。确保贫困群众交通出行方便、安全饮水到户,用电保障到户,有线电视到户,宽带通讯信号覆盖到户、群众就医就学方便。
(二)、围绕贫困户增收目标抓发展。一是发展主导产业促增收。通过发展主培植和发展主导产业,帮助贫困户自我发展,或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带动发展,实现就近稳定增收。二是创业就业促增收。鼓励贫困户创办经济实体,开办电商,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创业或自主就业增收。三是组织外出务工。动员和组织本地企业、工程业主定向使用贫困劳动力,解决一部分贫困劳动力就近稳定就业问题。千方百计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通过本地业主带领、建立区域劳务合作等途径,让一部分贫困劳动力实现外出务工增收。各地要善于发现、培养致富能人,一方面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展劳务经济;另一方面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为能人大户回乡创业创造条件,从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围绕集体经济达标抓项目。集体经济收入是“九有”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必须立足各村实际千方百计想办法破解这一难题。有集体山林的村可考虑申报集体公益林获得国家生态补偿收益;集体有资源和资产的可通过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增收;各村要根据各自实际,通过引导帮扶单位或社会力量援建集体资产增收、使用集体资金或财政资金购置固定资产或建设产业基地增收、通过财政资金直接入股市场主体增收、发展光伏产业增收等多种形式,确保村集体有实实在在的项目、有实实在在的收入。
三、把握三个关键,确保脱贫效果
(一)、激发内生动力。精准扶贫的对象是贫困户,精准脱贫的主体也是贫困户。在这场脱贫攻坚大决战中,扶贫靠政府,脱贫要靠自己,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扶智更要先扶“志”。一是要向贫困群众宣传好扶贫政策,让贫困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不能产生被动的“等、靠、要”思想,戴着贫困户的帽子不放,天天盼等着政府来救助,这不是精准扶贫的本意,也不符合精准扶贫的宗旨。二是要引导群众积极主动思改变、谋发展,要充分运用培训、帮扶等多种手段,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信心。要认真听取群众产业发展意见建议,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发挥群众产业发展主体作用,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杜绝帮扶干部闭门造车,大包大揽,贫困户的思想要从“要我富”变为“我要富”,这样的扶贫才能有效果,才能可持续。三是正确运用奖扶政策。实施精准扶贫,在扶贫项目选择与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每个项目都要有配套的科学的奖扶政策,要通过奖补手段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动力,让奖补资金发挥好四两拔千金的作用,但决不能让贫困户依赖政策奖补,为了奖补搞发展,奖补政策一旦取消,贫困户信心就丧失,发展能力降低,又重新返贫了。
(二)、引导群众参入。在贫困对象认定和脱贫认定中让群众参入。让群众了解贫困户认定和脱贫认定的标准和程序,充分依靠群众相互知根知底的优势,赋予群众知情权、评审权,保证对象认定精准,收入算账精准,绝大多数群众认可。在规划制定上让群众参入。在村脱贫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易地搬迁规划制定上,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取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在项目实施上让群众参入。在易地扶贫搬迁、交通、饮水等项目实施中,实行规划设计让群众评,施工单位让群众定,质量安全让群众管,确保项目规划设计科学,实施公正透明。在政策落实上让群众参入。对贫困对象享受救助、帮扶、奖补等政策,要组织群众进行认定、评议和监督,确保享受政策对象、程序和结果真实、准确,不跑偏走样。
(三)、严把工作程序。根据《竹溪县贫困对象脱贫管理办法(试行)》,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坚持扶贫对象退出程序与识别程序相一致的原则,对照省、市、县贫困人口、贫困村按照规范程序验收,严把脱贫程序关,实行有序退出。贫困人口脱贫程序: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送达告知、乡镇审核上报、退出销号、市级备案。贫困村出列程序:贫困村申请、乡镇核查、县级汇总、市级备案。各乡镇和帮扶单位要按照村出列、户脱贫的要求,分年度建立脱贫台账,明晰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脱贫年限、帮扶责任人,落实好每一个帮扶措施,记录好每个帮扶过程和效果。确保脱贫管理程序合规、手续完善、档案齐全、群众认可。
四、转变三个观念,强化责任担当
(一)是要转变扶贫就是办几个示范的传统思维,精准施策,不落一人。精准扶贫不能按老一套大水漫灌、大而化之的思维和做法,认为2020年一到就会自动脱贫,简单粗放的认为脱贫就是搞点基础设施,给贫困户发点钱发点种苗,然后把档案资料做齐,把贫困户收入算好,再办几个示范点迎接检查就行了。而是要针对每一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细化措施,精准滴灌,要算收入,更要算支出,要扶资金,更要扶能力,要解决眼前困难,更要着眼长远发展。在帮扶中,不漏掉一个贫困人口,在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
(二)是要转变扶贫就是政府出钱农民受益的观念,借市场之手,放大扶贫效益。精准扶贫,产业先行,以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用市场的思维发展产业,以“市场之手”做大精准扶贫的蛋糕。让有实力的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大户加入精准扶贫工作。要善于把政府有限的帮扶资金变成市场经营的无限源泉,让有能力的人经营,让会挣钱的人用钱,改变一家一户单独生产,小打小闹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建立起市场主体和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把贫困户和市场主体紧密连接起来,贫困户通过市场主体这艘大船,实现“借船出海”稳定增收。
(三)是转变扶贫资金必须发给贫困户的观念,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当前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少数干部怕字当头,不敢用钱,不敢和市场主体打交道,明知道贫困户没有发展能力,也宁愿把扶贫资金直补到贫困户头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必须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只要是用于扶贫对象,只要是用于脱贫项目,只要是有利于贫困群众脱贫,都应该大胆去使用,鼓励探索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法、使用模式。各地可根据实际,探索以贫困户的名义把扶贫资金入股到市场主体,市场主体逐年给贫困户分红的办法,既解决市场主体融资难,也解决贫困对象稳定增收问题;也可以贫困户的名义申请贷款,由市场主体进行经营管理,向贫困户进行分红增收;也可以探索用扶贫资金建产业基地、购置资产,通过第三方经营增收的办法解决贫困户收入或集体经济收入来源问题,总之,扶贫资金使用一定要和贫困户挂钩,要建立好利益连接关系。
当前,精准扶贫正处于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各地一定要抓住机遇,认真谋划,把政策用足用活,把资金用好用活,争取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把主导产业培植起来,把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在保障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争取农村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一个大的改善。(作者系竹溪县扶贫办主任贺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