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讯 记者 白菲斐
“这个现代化的时代,还有人喝着地沟水,真让人揪心。”去年秋季,当襄阳市国税局进驻定点帮扶的保康县店垭镇大林村时,难以相信村民日常的饮水还得“靠天”恩赐。村民家门口绿莹莹的水坑让襄阳市国税局的领导干部坐不住了:“无论再艰难,都要筹措扶贫资金帮村民解决饮水的难题。”
一年过去了,总投资82.5万元的提水站、蓄水池、净化设备、供水管道都逐一建设起来,百户村民终于可以吃上安全水了。店垭镇镇长骆建武对此连连称赞:“襄阳市国税局对扶贫工作是真关心、真重视,对村里的帮扶是真行动、真给力,他们倾注了真感情,也见到了真实效。”
“1+7”,上下联动合力攻坚
“去年春节,我和局领导一起去大林村慰问,来到结对子的何家。村里的用水如此困难,何家主人还专门从水坑里挖了一瓢水洗洗手,才跟我握手,这让我既心酸又感动,深感扶贫任务艰巨。”襄阳市国税局分管扶贫工作的工会主席屈光友谈及自己的感受,表示一定要用真情真心倾力改善村民的生活状态。
扶贫工作队队长阮洪流介绍结对子情况。 记者 张世鑫 摄
文化扶贫建设。 记者 白菲斐 摄
慰问回来后,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本洪就一直思考着如何能为大林村提供更多的帮扶力量。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如何发动更多的人来投身扶贫工作,让局领导班子灵机一动:建立以市局牵头,市、县、区齐抓共管的扶贫工作格局,举全市国税之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很快,以襄阳市国税局为“1”,以襄城、樊城、高新等七家二级单位为“7”的“1+7”扶贫工作机制就建立起来了。每个二级单位与3至4家贫困户结对子,并承接一个帮扶项目。樊城区国税局搞定价值12万元的净化设施设备,国税局直属分局为大林村投资建设科技致富阅览室、党员互联活动室……谢本洪表示,推行“1+7”工作机制后,扶贫对接项目多了,包户进村的人员多了,筹措的帮扶资金多了,呈现出了卓有成效的扶贫攻坚态势。
大投入,修路改电供水建房
“不亲身体验,不知道生活艰难。”襄阳市国税局扶贫工作队队长阮洪流表示,驻村后才深切体会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点灯忽明忽暗,时常断电的“用电难”;晴天无水喝,雨天喝泥水的“用水难”和下雨心慌慌,全是土坯房的“住房难”等各种艰难。
过去村民饮水的小水坑。 记者 张世鑫 摄
新修建的蓄水池。 记者 张世鑫 摄
修建的公交候车点。 记者 张世鑫 摄
有困难,就需要我们扶贫工作队来解决。在襄阳市国税局领导班子的共识下,局里多举措筹集扶贫资金,投入帮扶资金10万余元改善了村七组5.1公里的泥巴路、建设了村公交候车点、硬化了停车场;与镇、县电力部门协调,争取国家农电改造政策,完成了3个100千伏安台区建设;实施供水工程,修建提水站、加固蓄水池、整修堰塘,铺设供水管网8000米解决80至100户群众吃水难;计划三年内新建住房60户,准备进行异地搬迁“三通一平”工程。
住在大林村七组的李金贤家里种了10亩烟叶,每年都要售卖几千斤。过去没有路的时候,他就用手提肩背的方式将烟叶运出来。后来他买了个三轮车,一到下雨天运烟叶一边推车还得一边挖着车轮缝里的泥巴块,否则车就被泥巴裹着推不动了。“扶贫队完善了道路,我就可以骑着摩托车进出了,任何时候都不怕耽误了卖烟叶!”
如今,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极大改善。襄阳市国税局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本洪表示,扶贫工作不仅是民心工程,更是积德行善的工程,无论筹措资金有多难,都将坚定不移地将这项国家战略任务完成好。
奖代补,激发产业扶贫活力
今年53岁的郭大荣是村里的烟叶种植大户,28岁时打工受伤导致双眼失明,他只好回到村里,开始跟村民们学习种烟、烤烟。20多年来,他一直摸索着烟叶种植烘烤的方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绝活”。
郭大荣流转土地种植的烟叶。 记者 张世鑫 摄
郭大荣向记者介绍烟叶收成。 记者 张世鑫 摄
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往地里一蹲,郭大荣就知道每株烟叶的种植距离该是多少,他手一摸,就知道烟叶烘烤的温度适合不适合。收烟的工作人员到村里来了,点名就要收购郭大荣烤的烟。可即使是有技术,也不愁销路,郭大荣这些年还是没敢放开胆子扩大种植规模。
去年年底,襄阳市国税局扶贫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对大林村贫困户提出了以奖代补的脱贫激励政策,无论养鸡、养牛、养羊,还是种烟叶、种茶叶、种核桃,只要愿意劳动致富,每个产业都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比如,种烟叶,一亩补助400元。得知这个消息后,今年初,郭大荣下定决心,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1户86.4亩,并在扶贫队的协助下争取了10万元贴息贷款,将烟叶种植规模扩大到98亩。
截至目前,郭大荣的98亩烟叶已卖出16740斤,按每斤13元的价格,获利21.76万元,除去土地流转和人力成本,盈利七八万不成问题。将土地流转给郭大荣的村民樊光银告诉记者,原来自己一个人种着7亩多烟叶,每年收成仅够一年生活开支。今年,樊光银在郭大荣家务工,光工钱就有10000多元,加上近4000元的土地流转金,结余不少。“我活了这么多年都从来都没有存过钱,今年竟然能在银行里有了一笔存款,真是没想到!”
刘银海新建的鸡棚。 记者 张世鑫 摄
以奖代补政策在大林村发挥了巨大的脱贫动力。31岁的刘银海夫妇原来在深圳打工,得知家乡政策好,回村摸索养鸡。今年5月份新建了300平米的鸡棚,将养鸡规模从1000多只扩大到近万只,今年售卖土鸡、鸡蛋和鸡苗已获利40多万元。襄阳市国税局扶贫工作队队长阮洪流介绍,今年为大林村村民统计的各项奖补资金达到56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将有力地激发大林村产业扶贫活力。
采访结束,襄阳市国税局工会主席屈光友坚定地告诉记者:“对于大林村的帮扶,只要有项目我们就投入,只要有困难我们就帮扶,只要有需求我们就满足。”回想着每到一家,贫困户毫不吝啬地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时,记者体会到了真心换真情,解民忧才能赢民心这个朴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