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记者 戴靖)“现在村集体年收入近10万元”,谈起顺河镇枣林岗村的油茶产业发展,来自黄冈师范学院胡孝明教授印象依然深刻。
近日,湖北精准扶贫优势资源推介会暨科技、文化、就业服务“三下乡”感恩大别山巡展科技下乡在麻城举行,记者随同胡教授曾来到过这里。
胡教授口中说的油茶林在顺河镇枣林岗村大雄寨山南段的一个山头,他指着这片山头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大别山区“万人上山栽万亩油茶”留下大面积油茶林,这些油茶四季常绿,根系发达,但有一个特点,它的光合作用非常强烈,没有足够的光照,没有源源不断的通风送来二氧化碳的原料,是不可能结籽的,是不可能有产量的。所以几十年来,因长期无人管理而荒废,被山林和灌木掩盖,基本没有任何效益。
荒废油茶林(左)与改造后的油茶林(右)对比 记者 戴靖 摄
胡孝明教授是土生土长的麻城顺河镇人,他告诉记者,这些荒废油茶林有着三十多年的树龄,树型高达、根系发达、极具开发利用潜力,可谓沉睡在深山里的摇钱树,30多年过去了,望着漫山遍野的油茶树,他有了高效综合开发油茶林资源的想法。
近几年,油茶经济呈上升趋势,但由于油茶树生长周期长,见效慢,管理不当,很容易亏损,目前来说很多村民都还处在粗放式的种植,至少得8年以上才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如何高效综合开发“荒废油茶林”资源,带动周边村民致富成了难题。
栽种的油茶树苗 记者 戴靖 摄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点,也是难点。顺河镇当地珍贵的油茶资源长期沉睡深山,油茶产业未被重视,在家农民收入极低,贫困人口普遍。看到这一点,黄冈师范学院工作组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资源,结合当地丰富的油茶资源,摸索出了一条产业脱贫的好路子。
起初,村民并不认可,因为油茶生产周期很长,后期投入也特别大,更何况油茶林在那长了三十多年,也没见到有什么效益,所以大家都没有信心。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黄冈师范学院工作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地勘察,协助帮扶村因地制宜发展符合本地特色和自身实际的产业。
胡孝明教授告诉记者,经过砍伐树障、清理杂草,改造完成的油茶树当年就结籽了,然后的几年,产量倍增,效益非常可观。最终获得了村民的认可。目前,顺河镇的油茶资源开发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不仅让村子的长远发展有了盼头,而且在当前就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
已初具规模的油茶林 记者 戴靖 摄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当地村民不仅学会了油茶树整枝和施肥技术,让产量快速提高,还学会了油茶高效栽培技术。胡教授说道,科技下乡后,该技术大大缩短了幼苗生长期,解决了油茶种植面临的周期长见效慢难题,盛果期提前了3至4年,收益更快。
记者采访了正在劳作的一位顺河镇当地村民,她告诉我们,她们现在正在将采摘下来的青果去壳,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大多数老人,采摘下来的青果就拖到街上来,我们就来打打零工,工钱能给到3角钱每斤。
正在忙活剥青果的村民 记者 戴靖 摄
枣林岗村国友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孝国告诉记者,还没建立合作社前,他从2000年开始种植油茶,起初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头几年还亏钱,问到原因,他告诉记者当时种植技术是一大难题,采摘时间把握不好,容易出油率低,导致市场行情不好,至从2011年合作社建立,经过几年的摸索,到了2014年春节,赚了将近20万,一下子就在村里传开了,家家户户开始种起了油茶,曾经视作荒废林的油茶树,一下子就成了村民口口相传的香饽饽。
装车待发的油茶青果 记者 戴靖 摄
据了解,顺河基地种植管理与采收、去壳、凉晒等用工及以基地为依托的油茶专业合作社油茶果收购初加工等用工,每年可为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农民在家门口创造就业岗位1100人.工,收入11万元,带动30人脱贫。沉睡在深山的油茶树一下子成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法宝,为农户带来较高收入,成为在家农民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忙活着剥青果的村民们 记者 戴靖 摄
顺河镇荒废油茶林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为贫困山区产业精准扶贫开辟了新途径,农户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油茶种植蔚然成风,油茶产业已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