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蔡甸区西北部的侏儒山街群力村,与汉川、仙桃接壤,是武汉市插花贫困乡镇贫困村,土地面积7339亩,耕地面积3967亩;辖8个村民小组,394户1693人,其中贫困户67户219人,人均耕地2.34亩,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4元,明显低于全市、蔡甸区水平,村集体历年累计债务35万元。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匮乏成了脱贫致富的瓶颈。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工控集团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对口帮扶群力村工作中,围绕“建设宜居村庄,发展特色产业,强化造血功能,带动村民创业就业脱贫”的发展思路,把驻点当家乡,把困难群众当亲人,努力斩断穷根,做到精准发力。2016年如期实现14户45人脱贫,村集体经营收入近3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10元,贫困户产业纯收入每户增收300元。筹措资金300余万元,用于改善群力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村集体特色产业、促进精准帮扶。
一、选派精兵强将,扛起扶贫攻坚责任。2015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选派预算工委副主任陈祖华担任驻群力村工作队队长、党支部第一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工控集团分别选派了2名党性强、素质好的干部为驻村工作队员。建立机关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机制,并层层定目标、定任务、规定脱贫时限,压实帮扶责任。攻坚队员切实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到贫困人员身上,把“精准”放在心里,深入开展村情和贫困人口走访,询问核实情况、了解需求、宣传政策。认真开展“回头看”,按照“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的要求和“五步法”程序,运用审计“大数据”成果,确认67个贫困户219人,锁定精准扶贫对象,做好建档立卡工作。
二、细化帮扶措施,推动扶贫政策落地落实。今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活动开展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工控集团领导主动深入一线,走访调研,了解脱贫攻坚之所需,全面了解贫困户对就业创业、特色农业种植、水产养殖、技术、资金的需求情况,为项目统筹、资金协调、技术培训等打下坚实基础。扎实开展“一对一”帮扶、节日慰问活动,走访贫困户送慰问金累计达7万余元,平均每户近1000元,送医药、油米、棉被等生活物资2万余元,为12位贫困残疾人送拐杖、轮椅等器具价值2.6万元,为26个贫困孩子“六一”送温暖0.52万元,帮助联系3户贫困农民外出打工就业,协助8个贫困户将危房纳入改造计划,5户已经住进新房。配合抗洪抢险、抗灾救灾,慰问村集体和贫困户资金4万元、物资价值2万元。结合开展第六轮“三万”活动,组织科技培训2次,为农户送蔬菜瓜果类种子9个品种、价值5万元,送22吨化肥、价值16万元。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工控集团被评为全省第六轮“三万”活动工作突出单位。
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发展根基。针对群力村农业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大型河道、排灌沟渠淤塞严重,水道不畅,排蓄水功能难以保障,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状况,他们积极争取市区水务部门安排水利建设项目资金170万元,对全村8个机泵站和村组U型沟渠实施维修改造,今年4月底工程将完工。争取市区城建部门安排宜居村庄建设项目资金32万元、市区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15万元、整合贫困村50万元补助资金,共安排97万元用于村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村委会活动中心,帮扶5万元资金新建1座无公害厕所,帮扶3.7万元资金安装7台空调,帮扶1万元资金购置2台电脑、2台打印机。新增2处体育健身器材设施,投入近3万元,方便村民活动健身。
四、做实产业扶贫项目,确立特色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成立了村集体第一个经济实体“群力村金穗农业合作社”,流转耕地110亩,建起小龙虾养殖示范基地,46户村民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入股,其中包括6户贫困户参加小龙虾的生产经营。还将对口帮扶的3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量化为村集体股金,实行“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加强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2016年小龙虾销售收入达26万多元,当年纯盈利近8万元。协助争取市科技部门安排科技扶贫资金30万元,种植籽莲、藕莲等水生经济作物。支持引进市外小龙虾养殖项目,流转土地500亩,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户改变传统的种植业习惯。
如今,群力村精准扶贫工作“点、线、面”联动呈现可喜势头。以村委会为中心“点”,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沿村庄道路、河渠“线”,排水管网得到修建和维护;在全村耕地资源“面”,发展水产养殖特色主导产业已经确定,各项扶贫计划正在稳步推进,各项扶贫措施正在逐项落实,一个崭新的美丽宜居村庄,即将呈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