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本报评论员 李思辉
日前,省委书记蒋超良主持召开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下好“绣花”功夫,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质量。
在我国传统刺绣工艺中,“绣花”是一门高超的技艺。史料记载,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南海一名14岁姑娘卢眉娘于皇宫中刺绣,竟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其技之精引世人惊叹”。闻名世界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四大名绣,即是“绣花”功夫创造的奇迹。而脱贫攻坚中的“绣花”功夫,指的当然不是穿针引线的技艺,而是精准、精细、精湛的精神。“绣花”功夫是一种“切中要害、毫厘不差”的准度。一个县有哪些贫困村,有多少贫困户,各家各户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如何必须心中一本册。有的干部习惯于老思维、老方法,热衷于“大呼隆、一锅端”,和群众交流懒得张嘴,帮群众解困懒得迈腿,精准扶贫往往就差“最后一步”,这如何能搞准情况?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做到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如此扶贫怎能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摸实搞准,是基本的要求。“绣花”功夫是一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定力。脱贫攻坚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堡垒战。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又要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耐心,锲而不舍地把扶贫工作往前推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有刺绣名家的“工匠精神”,凝神定力、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运针走线,织成彩绣方罢休。“绣花”功夫是一种“专业执着、精益求精”的精神。脱贫攻坚要取得实效、见到真章,必须用绣花的功夫,一丝不苟、雕琢细节。困难群众的现实状况摆在眼前,形式主义、“数字脱贫”“算账脱贫”等套路,如何能糊弄得过去?功夫不到,急功近利、层层加码到头来交不了账岂不是要自食其言、失信于民?脱贫攻坚看起来都是规定动作,实际上也需要专注、专业和创新的精神。党员干部是脱贫攻坚事业的主心骨和“绣花匠”,要在帮扶中总结经验、增长本领、创新方法、增强实效,如期完成脱贫任务。贫困群众也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培育自我造血的能力。
一幅质量上乘的锦绣,贵在每一针都绣得精、绣得准,脱贫攻坚也是同样的道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精细、精湛。让我们和贫困户一道,下好“绣花”功夫,绣出一幅幅脱贫攻坚的战果图、困难群众的致富图、百姓福祉的增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