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县扶贫办 李秋山
精准扶贫是针对以往粗放式扶贫而提出的一种精准到人到户的新的扶贫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赋予了精准扶贫全新的使命,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精准扶贫体现了深刻的民生内涵。习总书记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三个“格外”字字千钧,寓意深刻。产业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精准扶贫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产业化是贫困村的首要选择和必然途径,也是贫困户稳定收入的有效途径。汪洋副总理强调:“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国务院扶贫办于2011年7月22日在新华网上发表了《产业化扶贫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一文,文章指出:“越是贫困的地区产业扶贫的效果越明显,产业化扶贫为扶贫开发提供了最好载体,将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据介绍,2010年,全国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民人均年收入3272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5919的55%;全国农民人均家庭经营年纯收2833元,占纯收入的47.8%;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民人均家庭经营年纯收入1756元,占纯收入的5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对于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县出台的《贫困村、贫困户出列脱贫验收实施办法》中看出,一个条件就是贫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要达到5万元。没有产业何来5万元,没有5万元,出列成空谈,由此可见产业发展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依托。
所谓产业化是指在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通过各种类型的龙头组织的带动,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有效地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外贸和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联结成一体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不难看出这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是先进的、科学的、实用的、合理的,可以给龙头组织和农户带来很稳定的收入和利益。
在实践中,我们对这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感觉要想成功的发展这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还是比较难的。原因有以下四种:
1、思想陈旧。对这种新型的形式缺乏认识,信心不足。大部分贫困农户受“靠天吃饭”、“雨养农田”思想束缚,“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对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鲜事物不接受、不实践,甚至抵触,行为懒惰,人为造成难点。
2、缺乏担当。敢担当的龙头组织和私营业主相对较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各级各部门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反哺、扶持,出现了一些想干事、愿为农民干点实事的龙头企业和私营业主,但他们往往选择条件相对好点的、交通便利点的、有点资源可利用的乡村来作为试验田,很难在贫困村实行,也难全面铺开,不敢担当。
3、资金短板。贫困户只所以贫困,就是因为生产发展缺资金,而搞产业化,资金需求就更加大,这就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增加了发展产业化的难度,就好比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还有些地方把上级下拨用于发展生产、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钱挪作他用,瞎花乱用,甚至放在帐上睡大觉,造成使用资金难上加难。
4、资源贫乏。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个瞎子糊糊口角。而我们的贫困村、贫困户大多在交通闭塞、地处边远、又无资源可利用的、更无技术作支撑的村庄,在这样的乡村搞产业化,何从搞起?
是此,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结合贫困村实际,探索和尝试了以下七种产业化扶贫模式:
一是“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这种模式即企业通过开办实业基地,以利益分红的形式资助贫困户,同时贫困户也可在基地打工,赚取相应的酬劳。例如:下辛店川北村、吴铺大李村光伏发电产业等。
二是“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这种模式即是几个贫困户依靠国家扶贫资金或小额信贷,成立合作社,建立产业基地,从而共同实现脱贫。例如:倒店陆洼村林果产业和六李村香稻+再生稻+红菜苔200亩产业带等。
三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这种模式即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流转土地,有偿转让经营,建立产业基地,从中获取利益回报。例如:吴铺七屋林果基地、黄香湖苗圃基地等。
四是“大户+贫困户”模式,这种模式即是一些经营大户,由于资金短缺,无法扩大再生产,而贫困户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享受国家出台的扶贫优惠政策,将申请到的小额信贷融入到大户中,从中分红。例如:沙河北湖垸万亩现代渔业养殖基地,千头养猪场共就近安排了贫困人口28人,共吸收贫困户小额信贷33万元。
五是“服务队+企业+大户”模式,这种模式即是各村“两委”成立服务队采取保姆式的服务方式,全方位为企业和大户服务,提取相应费用,增加集体收入。例如:义堂镇曾滕村养鸡厂、曾店镇龚辉千头猪养殖厂所在的村委会就派人参与一站式服务。如此,既帮了企业和大户,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六是“技术员+无职党员+贫困户”模式,这种模式即是基层农技站技术员和懂技术的无职党员联系几个村的贫困户,从播种的种子选择、种植模式开始,采取“一站式”跟踪服务,指导贫困户从事生产经营。例如:胡金店镇万民村村民陈某因病致贫,工作队建议种植2亩荸荠,镇农技站技术员帮助育苗、定植、防治病虫等,帮助陈某当年获得了丰收。
七是光伏发电产业模式。绿色环保光伏发电产业是贫困村精准脱贫又一简便、快捷、绿色、环保的好产业,云梦宏梦新能源发展湖北有限公司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为贫困村优化光伏发电项目,精心组织安装,让利贫困农村,还帮助办理相关手续,为贫困村兴办实业大开绿灯,确保了贫困村光伏发电产业的快速运行。目前,我县有三分之一的贫困村选择了这一产业。
通过以上七种产业扶贫方式,让企业、贫困户、大户、技术员、无职党员之间形成了无形的产业链,将产业扶贫逐步推广开了。
农村经过几轮土地承包、确权后,集体的自留地、大队的土作坊、村里有限的农机具几乎一件不剩,一亩地未留。后又举债兴办学校、通村公路、文化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事业,使我们的农村,特别是贫困村无集体经济收入,还负债累累。所以要重新唤醒村级集体经济是很难的。那么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产业化就应势而生了,它在我们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的确确可以给贫困村创造集体经济收入,给贫困人口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我们建议:
一、思想要解决。要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朋友,解放思想,开阔眼界,跟上时代,与时俱进,用科学的、实用的农业实用技术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并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彻底砸碎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旧思想、旧观念。牢固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科学致富奔小康的新思想。
二、产业放心上。产业化扶贫是一件新鲜事物,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外省市已摸索出了很多很好的经验,我县的吴铺和下辛店两乡镇已尝试了几种形式的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所以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以产业带发展,以产业促精准脱贫。
三、市场作导向。推进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要将产业发展与贫困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出列衔接起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流转、订单帮扶等多种形式,建立贫困村、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村、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效益。
四、建立三本账。即:为贫困农户贫困村建立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工作台账三本账。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五、对结农商行。即:与农商行协商一致,启动小额信贷资金投放精准扶贫事业,投放有意愿的贫困村30—50万元;为贫困村搞产业化扶贫的企业,私营业主、公司投放资金30—50万元;为贫困户发展产业化提供小额信贷资金3—5万元,政府予以补贴贷款利息。
六、资金多增长。以县财政和县扶贫办为牵头单位,筹措涉农资金用于精准扶贫、产业化扶贫。县按照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集中整合农业、农机、水产、水利、蓄牧、交通、危改、教育、民政等涉农,涉贫困村、贫困户资金。鼓励、调动和吸引县内外行业各社会组织和个人有愿望、有渠道、有平台参与多种形式的到村到户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筹措一定数量的资金迅速投入到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中,投入产业扶贫的资金必须大于投入总量的70%,力争多多益善。
七、政策是保障。“精准”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系统谋划,才能打出一套像“1+5”、“1+N”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方案这样的政策“组合拳”。让行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作用,用好、用足、用活、用到点子上,最大限度用在精准扶贫对象上,用在产业发展上。
八、“造血”当自强。事实证明,一些贫困村、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除了因病、因灾、因钱、因物、因学、因技术外,最主要的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产业。而以往解决农村、农民的贫困问题时,往往是给点钱、发点粮,过段时间就上访(上访要吃的)。没有产业扶贫带动,真的很难脱贫。因此,国家硬性规定,精准扶贫资金70%要用在产业化扶贫上,这就更能说明产业扶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我们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谋划产业,大力开发产业,大力培植产业,大力发展产业,让产业扶贫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变“输血”为“造血”,打开精准扶贫开发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