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河镇紫薇花海
盐田河镇继2016年“六个全覆盖”(贫困对象政策措施全履盖、一般贫困户产业扶持全履盖、市场主体对接贫困户入股分红全履盖、产业扶贫户小额信贷全履盖、特殊贫困群体提供公益性岗位全履盖、贫困村“十有”建设达标全履盖)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之后,2017年以供给侧改革为突破点,以产业升级为支撑点,以乡村旅游为着力点,以全民创业为切入点,以脱贫致富为落脚点,采取“一三五”模式推产业升级版,圆脱贫致富梦。
抚育一片林,四+建四区。盐田河镇立足于“全国板栗第一镇”,坚持市场导向,动员社会支持,强化政府扶持,引导全民参与,努力形成全民崇尚创业、竞相创业、和谐创业的创业致富氛围。
改造、改良+地理标志,建高产示范区。2017年全镇20个村(社区)实施“品种、品质、品牌”精品战略,通过落实“稳面积、调结构、优品质、延链条、增效益、创品牌”等有效措施,实现连片区域性规模改种、亩产由150斤向400斤攀升,形成按时间递度错季采摘销售;积极组织板栗协会申报板栗国家地理标志,擦亮板栗名片,建麻城板栗高产示范区。
栗蘑、栗果+系列产品,建高效加工区。充分利用招商引资,突破板栗深加工,生产系列产品,产生综合效益。引进天然山谷有限公司,利用板栗仁生产板栗糕点、自热板栗汤品等系列产品,提升板栗附加值。
栗花、栗林+板栗全席,建高端体验区。以栗香公园为中心,以板栗节为媒介,利用绿水、青山、栗林等资源,与板栗观光园、板栗采摘园、板栗加工园、紫薇山庄、尚游州、天然山谷、柿饼加工、畜牧养殖及蕙兰山、雷氏祠、普济寺、三星桥等人文景观连成一线,共同绘就“放眼皆繁花,栗乡人倍忙,银霜染柿饼,围炉炖肉香”的生态新栗乡,打造全域游四季游。
文学、文化+特色小镇,建高雅文化区。盐田河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迹众多,文学社团—蕙兰文学社常年笔耕栗乡,积极展示全国板栗第一镇风采。占地300亩的鄂东板栗商贸大市场,汇聚了板栗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及物流、集散等众多企业,为申报板栗文化特色小镇奠定了基础。
培育三朵花,创新联创业。盐田河镇积极推进“盐商回归”工程,积极推动在外企业家回乡兴业发展,引进湖北润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麻城市紫薇红苗木花卉养蜂专业合作社、麻城市山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灰树花、紫薇花、莲子花,凭借“花经济”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
灰树花开大别山,板栗树种成摇钱树。湖北润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08亩,采取“五股合流”(原料股、土地股、资金股、劳动力股、技术股)的生产模式,建成大别山灰树花产业园,已经建成钢结构厂房1700平方米,办公区300平方米,500立方保鲜库1座,一吨烘干库3座,于2016年下半年投产,已与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市场经销商及国内多家制药厂、化妆品厂达成合作意向,市场前景广阔。据投资人介绍,每亩可培育菌棒2500根,每根菌棒出菇2斤左右,按每斤15元计算,每亩可收益7.5万元。
紫薇花开天鹅绒,贫瘠地生成软黄金。麻城市紫薇红苗木花卉养蜂专业合作社投资5000万元,在管驿河两岸流转土地沙质田1000亩,主营紫薇种植、蜜蜂养殖、蜂产品初加工和销售,建有紫薇园、兰花园、海棠园、桂花园、红枫园、紫藤园、酿蜜园、生态餐厅、乡村文化园等项目,秉承生态观赏、休闲养生的理念,形成四季有花、常年有蜜的产业链条,打造旅游观光+盆景观赏+养蜂酿蜜+鲜果采摘+休闲度假+农家养生的生态种养基地。该合作社与45户贫困户签订协议,采取“土地入社、资金入股、信息共享、能力互补、技术传递和产业开发”的投资联建方式,将分散的土地连成片,把分散的农民抱成团,把分散的资金捆在一起,将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推动精准扶贫,实现贫困户增收、产业增效、农村发展。
莲子花开清风阁,低洼田变成聚宝盆。麻城市山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投资1000万元,流转低洼地1000亩种植莲子花,花下养鱼,形成赏莲花、采莲子、挖莲藕、捕鲜鱼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链,旨在打造成为集休闲、游览、观光、度假、农家体验于一体的农业旅游胜地。据投资人介绍,此品种的莲子花一次投资,七年收益。莲叶、莲子、莲芯既可做食材又可做中药材,具有清热祛火、降血压等功效,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按一亩荷田能产干莲子150斤左右,按照30元一斤的市场价计算,一亩地每年的收入在4500元左右。同时,收获的莲叶按每斤10元的市场价计算,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村民还可常年在花池打工,每人每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全年临时务工人员也在100人以上,一年下来,村民可就近实现务工收入180万元左右,带动近100户村民增收致富。不仅如此,莲子花池每年还可吸引1000人观光旅游,旅游、餐饮等收入近10万元。
盐田河镇板栗低林改造
共育五元素,生态促生产。盐田河镇充分发挥乡土能人、土专家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以技术为先导,探索“稻+”模式共育稻虾、稻蛙、稻鱼、稻禽,打造循环生态产业链条,促进集约型规模化生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培养一批致富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连锁效应,有效带动了全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稻虾共育,水田产黄金。探索“农田沟、垄、面相间,稻虾共育”的高产之路,利用该模式平均每亩稻田销售商品龙虾100公斤以上,亩均销售产值3000元,亩产优质水稻500公斤,加工成有机稻米350公斤,亩均销售产值8000元以上。
稻蛙共育,稳粮还增收。蛙类是稻田中害虫的天敌,而害虫为蛙类的天然饵料,其蛙粪又为水稻田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从而形成天然食物链的良性循环。进行“稻蛙共育”有利于农业生态的修复,解决了单一种植水稻效益低的现实问题,走出了一条“种粮既作贡献也有效益”的新路子。目前,该镇已建成“稻蛙共育”示范面积500余亩,每亩系列总产值普遍超过1万元,真正实现了稳粮与增收共赢、生态与富民同步的目标。
稻鱼共育,生态增效益。“稻鱼共育”就是利用了一条完整的生物链。鱼吃掉杂草、害虫,达到无害化处理,防除有害生物,减少稻田病虫害,促进水稻生长,从而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稻禽共育,农民涨收益。在水稻种植不久,即将雏禽放入稻田,让其白天和夜晚一直生活在稻田里,少放饲料,让饥饿的禽类穿梭田间,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禽类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利用雏禽的粪便作肥料,有效地培肥土壤。稻作生产过程中省去施肥、除草、用药等过程,同时又节省养禽饲料,减少养禽成本,达到稻禽双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优美的效果。
盐田河镇党委书记范成华走访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