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工作需要到贫困村走访,看到一些帮扶干部整日里忙着采集数据、整理档案资料,而对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的事儿却上心不够。不是说资料整理就不需要,这也是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但如若在帮助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上主动性不强,办法不多,措施不力,效果就很难尽人意。
扶贫说到底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帮扶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增强“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经过劳动持续增产增收,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摆脱贫困。这既是扶贫工作的终极任务,也是检验扶贫工作的重要标志。帮助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贫困群众的理念、能力,还涉及市场、资金和技术等,难度确实比较大。但是,贫困户能不能摆脱贫困,最终要拿增产增收说话,如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说别的都“白搭”。
一些帮扶干部帮助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措施不力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上政治站位不高,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决心不大,在增产增收上对贫困群众“输血”不够,甚至在帮扶工作上敷衍了事等,是很重要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贫困群众的感情不深,服务贫困群众的“公仆”意识不强,没有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应该看到,贫困群众由于缺少能够持续增收的产业和门路,或受资金、技术和能力不足等方面因素制约,陷入贫困境地。如果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能够“雪中送炭”,实打实地扶一扶,尽职尽责地帮一帮,就可能脱了贫、翻了身。这就需要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切实融为一体,有效联动,尽职尽责地帮助困难群众做好增产增收工作。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帮助困难群众增产增收首先要从扶志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思想问题入手,为他们打气壮胆,给他们指点迷津,千方百计破解各种思想上的困惑,培养贫困群众向贫困“叫板”的勇气,主动摒弃“等靠要”思想,激活他们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贫困户贫有百种,困有千样。帮助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帮扶干部必须按照因村施策和因户施法的要求,主动深入贫困村和贫困户,深入田间地头,认真倾听贫困群众的意愿和诉求,与贫困群众面对面一起摸实情,心贴心一起找出路,实打实一起谋增收,有的放矢地实施帮扶措施。需要培训的及时组织起来开展培训,需要发展产业的及时帮助发展产业,需要资金支持的及时给予资金扶持,需要就业的积极帮助就业等,切实做到精准把脉,综合施策、靶向“治疗”。重点要在增强贫困群众驾驭市场能力,发展和做大做强产业上下功夫,扎扎实实把贫困群众扶起来、帮到位。
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这是扶贫工作必须破解的难题。广大帮扶干部必须立下“愚公移山志”,下一番“绣花功夫”,用蚂蚁啃硬骨头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横下一条心,放开手来干,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最终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苏智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