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加快绿色崛起 决胜全面小康——恩施州产业扶贫观察

发布时间:2017-06-26    来源:    字体大小:A-   A+

    

编者按:脱贫致富奔小康,关键靠产业带动。恩施州在脱贫攻坚战中大打产业扶贫仗,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带动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本报今日起推出《加快绿色崛起 决胜全面小康——全州产业扶贫观察》系列报道,聚焦产业扶贫新思路、新举措、好做法、好效果,为全州加快产业扶贫步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敬请关注。

记者 周艳丽

日前,2016年度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揭晓,我州荣居榜首。

在这场没有硝烟、只能成功不容失败的民生“大考”中,成绩来之不易。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关键。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千方百计让老百姓实现可持续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坚守脱贫初心,做好产业扶贫文章。2014年以来,全州实现274个贫困村脱贫,累计减贫59万人,减贫数量居全省第一;农村贫困发生率由31.3%下降到14.3%,其中53.4万人通过产业发展脱贫出列。

6月15日,在全国产业扶贫(重庆石柱)现场观摩会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充分肯定恩施州产业扶贫经验,认为我州“121+x”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建立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利益链接关系,值得总结推广。

高位推动,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产业是州域经济的“发动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绿色是我州的发展底色。州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之路。以绿色为底色,以硒为核心元素,打造全省特色产业发展增长极的目标振奋人心。

恩施,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贫困地区之一;全州8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区位优势不明显,自然条件恶劣,如何让广大山区群众依靠绿色产业脱贫致富?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州委、州政府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凝聚合力,强化保障,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州级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州委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明任政委,州委副书记、州长刘芳震任指挥长,州委副书记柯东海任副指挥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组建州、县、乡、村四级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全州有762支驻村工作队、885家驻村单位、1600名驻村队员、5万余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

今年以来,州领导率先示范,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对片区内州直单位驻村扶贫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综合协调,全面夯实驻村帮扶责任,纵深推进驻村扶贫各项工作,为产业扶贫提供坚实保障。

产业是贫困群众增收的关键。我州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之举,围绕打造全省特色产业发展增长极目标,用产业链思路谋划产业发展,明确恩施硒茶、硒土豆、旅游扶贫等十大特色产业发展方向。立足“精准滴灌”要求,2016年8月8日出台《全州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扶贫有了科学指导。目前,已基本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户户都有增收渠道”的产业扶贫发展格局,贫困户产业覆盖面达70%以上。

点绿成金,生态产业遍地开花

如何实现产业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运行不悖?我州给出了满意答卷。

近年来,我州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将绿色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探索出一条绿色生态产业之路。

生态产业遍地开花,绿色经济生机盎然。

着力擦亮“富硒”招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州已建成基地300多万亩,硒产值达到400亿元,硒产品销售额占农产品的60%以上,涵盖油料、蔬菜、魔芋、药材、茶叶等11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行业和领域。其中,富硒茶产业已成为州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并成就80万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体验农业等新业态,实现农业产业跨界扩容升级转型,带动10万群众摆脱贫困,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州。

结合生态优势和山地特色,全州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做好畜牧产业绿色发展文章。2016年,全州有5个县市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实现畜牧业产值130余亿元。

用“互联网+”推进优质农产品链接市场,依托电子商务带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狠抓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建设,全州729个贫困村已建立电子商务乡村综合服务站511个,从事电商的市场主体达3277个,带动近2万贫困人口脱贫出列……

农业重新回归农民收入主渠道的本位,在贫困山区脱贫攻坚主战场发挥了主导作用。

荒山披绿衣,沟壑变耕地,桃李绕山间,庄稼显生机,是我州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恩施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得到最深刻的印证。

“头雁”领航,产业扶贫百花齐放

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产业扶贫模式百花齐放,成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若将产业扶贫比作“绣花”,就要练出“针”功夫,做细做实。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将产业扶贫落到实处,必须充分考虑地域、人力、资源、市场等因素,不求整齐划一,但求切合实际。

立足增收可持续,结合州域实际,强化利益联结,夯实产业扶贫支撑力。以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为发展理念,将金融投入与主导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的利益相联结,“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基地+贫困农户”的恩施产业扶贫新路径应运而生。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头雁效应”迸发,带活了一方经济,也富裕了一方百姓。目前,全州三分之一贫困村建立了明确一个主导产业、对接一个产业合作社、一个金融互助合作社、联结一个龙头企业的“121+x”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贫取得初步成效。全州729个重点贫困村均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明确了主导产业,726个村建立了1142个产业合作社,729个村建立了729个金融互助合作社(站),在“千企帮千村”活动中,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实现对接。

在“121+x”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丰富内涵,涌现出利川飞强茶业“12854”、恩施市巨鑫公司“1221”、鹤峰鑫农茶业有限公司“1+6”等一大批产业扶贫典型。州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产业扶贫典型呈现的好经验,在提升农民“造血”功能、稳定增收的同时,切实发挥着典型的正向激励作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湖北一小伙辞去年薪20多万元工作回乡 带领村民致富
下一篇:郭跃进:支持和帮助郧西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