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唐宜贵、通讯员龚艳菊、汤玮玮)501万元钞票堆得像小山一样,刚推上主席台,台下数百人欢呼声一片。1日,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共同村1885名农民股东分享这笔股改红利。
共同村是传统农业村,主产柑橘。近几年,宜昌城向东拓展,东站路、花溪路、峡州大道穿村而过,三峡物流园、宜昌生物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建,共同村搬迁腾地,累计供地7000多亩。
根据该市政策,共同村争取到村级发展留用地108亩。
如何让失地农民生活得到长期稳定的保障?
伍家岗区委、区政府寻找改革出路,一方面在谋求发展上作文章,确定了建产业园发展工业的思路;一方面在凝聚人心上下功夫,搞股份制改造,让村民从农民变股民,共建共享。
利用补偿资金,共同村投资3.6亿元建起宜昌首个村级工业园区——共同科技企业创业园,引进世纪联合创新等38家企业入驻。同时,启动村集体资产股改,设置51%的集体股、47%的个人股、2%的精准扶贫股。2016年,共同村村集体收入8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村集体收入1066万元,预计全年可达1400多万元。
集体的“腰身”粗了,惠民力度加大了。共同村党委制定了“共享十条”,包括养老金、小区物业补贴、大病医疗救助、中小学生交通补贴、敬老津贴等。
区委书记汪元程说,共同村成功的经验,坚定了该区城中村股改的信心,今年起,该区有条件的村将全部实行股改,把最大的红利送给百姓。
共同村里看“共富”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唐宜贵 通讯员 龚艳菊 汤玮玮
1日,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共同村农民股东分红,现场比过年还热闹。
捧着1.7万多元钞票,陈开财喜不自禁,却又有些羞愧。他恨自己当初不开窍,死抬杠,要“分个干净”。
共同村迎来二次创业
54岁的陈华喜是共同村的女婿。他说,自2007年开始,共同村因宜万铁路建设开始征迁。后来,三峡物流园、宜昌生物产业园、伍家工业园相继开建,村里土地征去了一大半。陈华喜一家搬进了安置小区。
轰轰烈烈拆迁之后,失地农民眼巴巴地盯着土地补偿费和村级留用地。
伍家岗区、乡、村三级领导班子考虑的则是,如何采取“征留同步”的方式,利用部分土地补偿资金,将“留地发展”作为保障被征地农民长久生活的有效途径。
当时,共同村争取到村级发展留用地108亩。
村“两委”班子捧出发展蓝图:用活土地补偿金、村级发展用地,自主建设企业园,引进客商落户,收取厂房租金,带动村民就业。“比一锤子分光吃净管得长远。”村党委第一书记蔡琼说。
2015年底,由共同村自主投资2亿元建成的宜昌首个村级产业园区——宜昌高新区共同科技企业创业园开园,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
标准厂房、公共绿地、写字楼……高颜值加全配套,吸引了包括世纪联合创新、湖北创全电气等高科技企业在内的38只“金凤凰”入驻。
企业相继投产,共同村迈进了“千万俱乐部”。2016年,共同村村集体收入中仅厂房租金就达800万元,今年保守估计可达1200万元。
配股分红破解长富难
房子分了几套,83岁的岳父每月可领补助200多元,大病救助、家庭财产保险也都由村里买。陈华喜一家生活无忧。和他一样,共同村的村民都享受着多种福利套餐。
优越的福利制度也有不足,如存在权责不对等、分配不公平的现象;福利制度的分配方式与村里经营效益脱钩,只增不减的支出影响村级经济再发展。此外,村民逐步要求对集体资产产权分享长久化和定量化。
改革势在必行。2016年10月,以共同村为试点的股改在伍家乡全面铺开。
蔡琼介绍,股改方案中,科学设置了集体股和个人股两大类。集体股占51%,用于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公益事业支出,确保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个人股占47%,确保发展红利村民共享,长期受益。另2%为精准扶贫股,确保股改受益不落一人。“搞了股改,资产变股权,村民当股东,集体资产的权属就不再是模糊的、虚的,持股人和股份合作社绑在一条船上,都得同心同向来划船。”蔡琼说。
股改促进文明新风劲吹
按照人头股加农龄股,陈华喜一家7口拿到580多股。以测算出的每股30元计算,在今年首次分红中,他家共分得17400多元。“这要是种柑橘,勤扒苦挣一年也赚不了这么多钱。”陈华喜说。
共同村的股改东风已经吹向其他村。
在宜昌新区建设带动下,伍家乡16个村抢抓机遇谋项目,基本实现村村有项目。2016年,伍家乡村级经常性收入达到6223万元,村均389万元。新建、续建的26个村级项目也将在三年内发挥效益,村均收入可突破1000万元。
屈长新说,过去村里穷,矛盾多,不少村民动不动就吵架斗殴,一些人为丁点小事就上访。现在家家幸福,人人和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